“傳感器就好像是人的五官。”中科院微系統所傳感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昕欣對財新記者說,人類在計算機的時代,解決了大腦的模擬問題,相當于用0和1實現了信息的數字化,利用布爾邏輯解決問題;現在是后計算機時代,開始模擬五官。
傳感器(transducer、sensor)往往又被稱為換能器,功用是把其他信息轉換為電信號。它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能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可以說,是傳感器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慢慢變得活了起來。
傳感器的發展,最早是來自工業自動化的推動。 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工業生產開始由中央控制室控制各個生產節點上的參量,包括流量、物位、溫度和壓力四大參數,催生了傳感器的發展。這個趨勢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到現在也是傳感器應用最多的一種形式。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董永貴告訴財新記者,在傳感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早期的測量儀器中其實就有傳感器,只不過是以整套儀器中一個部件的形式出現。所以,中國在1980年以前,介紹傳感器的教科書叫做“非電量的電測量”。
傳感器概念的出現其實是測量儀器逐步走向模塊化的結果。此后,傳感器從整套儀器系統中獨立出來,單獨作為一個功能器件進行研究、生產、銷售。
根據傳感器工作原理,可分為物理傳感器和化學傳感器兩大類。物理傳感器應用的是物理效應,將被測信號量的微小變化轉換成電信號,諸如壓電效應,磁致伸縮現象,離化、極化、熱電、光電、磁電等效應。
化學傳感器則是以化學吸附、電化學反應等現象為因果關系的傳感器。近年來,出現了利用各種生物特性做成的生物型傳感器,用以檢測與識別生物體內化學成分。
在董永貴看來,嚴格來說傳感器不算是一個單純的學科方向,因為各個學科都有研究傳感器的。依據新發現的物理現象、化學效應制造的新的傳感器,實際上是對別的專業基礎研究成果的二次開發。 他說,伴隨電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測量問題集中到了傳感器這一環節上。最終,傳感器的性能決定了整套測量儀器的性能。
“這是傳感器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模擬人的五官”,只是傳感器的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傳感器技術發展相對成熟的,還是工業測量中經常用到的如力、加速度、壓力、溫度等物理量。對于真實人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從傳感器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不是很成熟。 “視覺、聽覺可認為是物理量,相對好一些,觸覺就比較差一些,至于嗅覺及味覺,由于涉及到生物化學量的測量,工作機理比較復雜,遠未達到技術成熟的階段。”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