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一代手機iPhone 6和智能手表的亮相,讓全球眾多蘋果手機的追隨者又有了一次徹夜排隊的理由。賦予蘋果手機越來越強大功能的,不僅是越來越強大的芯片,更重要的是手機上越來越多、越來越精良的傳感器。 數年前,當喬布斯拿著蘋果手機“晃一晃”就可以讓它有所反應的時候,手機的智能化時代真正開始了。
幾年后,手機從一種通訊工具變成了一個人們離不開的伙伴。
讓手機具備這樣“魔力”的,是觸摸屏、陀螺儀、加速度計等各式各樣的傳感器。
——觸摸屏是一種電容觸摸傳感器。用于感受手機位置和運動的,是陀螺儀和加速感應器。當你接電話把耳朵貼到屏幕上時,讓屏幕變暗并關閉觸摸屏的是紅外線接近傳感器。根據環境光線強弱自動調節屏幕亮度的,是環境光傳感器。當然,還有用于導航的“指南針”——磁阻傳感器,以及用光電傳感器制作的攝像頭。
在9月9日的發布會上,最大的亮點還是蘋果在傳感器運用上的突破。iPhone
6手機增加了集合多種傳感器的動作協感應器,可以用來測量海拔高度的氣壓傳感器,可以實現指紋支付的近場通訊模塊和指紋傳感器。
iWatch背后的四個環狀傳感器,原理是通過LED光照射到皮膚上形成反射,以此判斷血管的運動、檢測佩戴者的脈搏。
不僅僅是手機,在汽車、家用電器、可穿戴設備上,以及工業自動化領域,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成為機器的“耳目”。
普通公眾了解甚少的是,即將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更大變化的物聯網,其最核心的基礎技術也是傳感器。有科學家預言,傳感器將像“人體的五官”一樣,在未來充滿各個領域和空間。
當下,隨著物聯網時代的開啟,各式各樣的傳感器正成為無處不在的神經元,全球對于傳感器的需求也開始呈現爆發性的增長。但是,在這一次盛宴開啟的前夜,業界又遺憾地發現,中國似乎又落伍了。
在德國的博世,美國的霍尼韋爾、飛思卡爾這些傳感器巨頭享受它們“厚積薄發”帶來的收益時,中國企業如何從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