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融合、創新、引領
促進科學儀器及傳感器創新成果集聚
推動科學儀器及傳感器產學研融合
加快新型生態基礎設施建設
為加快推動懷柔高端儀器和傳感器產業發展,助推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將懷柔科學城建設過程變成創新過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北京懷柔儀器和傳感器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2021雁棲湖科學儀器和傳感器論壇”,將于2021年7月21日-22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辦!
論壇以“探究未知,引領未來”為主題,旨在通過深化科學儀器和傳感器產業學術交流與合作,探索有利于自主創新、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鏈優化的路徑和模式,促進國內外科學儀器和傳感器重大成果落地北京,推動國內科學儀器和傳感器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未來新型生態系統建設和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同時,懷柔區主動融入北京市“兩區”“三平臺”建設,將論壇打造為“中關村論壇”的高水平平行論壇,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態勢吸引先進項目落地和高端創新要素集聚。
大會預覽
中文名稱:2021雁棲湖科學儀器和傳感器論壇
英文名稱: Yanq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 Sensors Forum 2021
(英文縮寫: SISF 2021)
大會時間:2021年7月21日-22日
大會地點: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
大會主題:探究未知,引領未來
本屆論壇將憑借懷柔科學城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吸引科學儀器核心資源集聚,為北京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助力,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提供堅實儲備。論壇聚焦科學儀器及傳感器領域的前沿科技和產業趨勢,注重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深度融合,是技術交流、政策解讀、成果轉化、產業銜接的開放式平臺,已成為規格高、范圍廣、影響力強的品牌生態研討會。
本屆研討會邀請到諸多國內外科學儀器及傳感器領域的重量級嘉賓,多場精彩演講與對話,這里帶您先睹為快!
一、科學決策需要解決哪些新命題?
開幕式&主題報告
時間:7月22日10:00-11:40
地點: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大議會廳C廳
從政策服務到產業分析,兼具前瞻眼光和宏大格局:建設科技加速器,制定特色服務政策,懷柔融入北京市“兩區”“三平臺”建設有哪些新舉措?以數據為支撐,以實踐為依據,詳細分析儀器產業和傳感器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思考,多重視角下路在何方?
主持人:張彤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報告一:《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伍建民 北京懷柔科學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報告二:《儀器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思考》
年夫順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測試儀器首席科學家,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
報告三:《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思考》
尤政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二、新一輪產業變革的關鍵技術和應用進展如何?
科學儀器專題論壇
時間:7月22日13:30-16:30
地點: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大議會廳C廳
科學儀器和傳感器作為新型產業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戰略基礎作用,其中的關鍵技術既包括基礎科學,也包括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的頂級學者將展示這一領域中關鍵技術研究的最新動態,也將為科學儀器和傳感器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科技成果、解決方案和多維思路。
主持人:郝 群 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光電學院院長
報告一:國際基本單位量子-常數化和中國計量院的應對研究
李天初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報告二:New Diagnostic Instrument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Testing
Jonathan Cooper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
報告三:先進光電技術發展態勢分析
姜會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春理工大學教授
報告四: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mage-Guided Robot-Assisted Microsurgery
Jin Kang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OSA/SPIE/AIMBE Fellow
報告五:多模態圖像引導手術導航關鍵技術及應用
王涌天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OSA/SPIE/IET Fellow
報告六:Phase-imaging Techniques by Scan-less Transport Intensity Equations
Takanori Nomura 日本和歌山大學教授、SPIE Fellow
三、如何把握網絡化時代的新機遇?
網絡化傳感測試專題論壇
時間:7月22日13:30-16:30
地點: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大議會廳B廳
5G時代已然來臨,網絡成為產業要素重置和生態重構的基礎架構,隨之而來的測試、安全、存儲、傳輸、數據處理等環節技術難題也層出不窮。這是重點領域的必解題,也是產業協同發展的契機,只有領先一步才能把握時代機遇。
主持人:年夫順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測試儀器首席科學家,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
報告一:智能感知與智能制造
王 雪 清華大學教授
報告二: The role of metrology in the future human activities
Alessandro Ferrero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教授
報告三: 物聯網安全技術的綜合化趨勢與安全性評估的挑戰
馬建峰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報告四: 測試信息處理的算法和算力
彭 宇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報告五: Exploration robots towards resilient city infrastructure
Robert Richardson 英國利茲大學教授
產業升級,科技賦能。我們處于產業變革的重要時期,也處于歷史交匯的重要節點,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數據鏈、人才鏈加速重組的當下,科學儀器和傳感器領域的科技交流,將為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堅,核心器件制造,產業生態建設提供內在驅動力。論壇聚焦科學儀器前沿科技,以更加務實、創新、求真的精神建設更加廣闊、開放的交流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資源匯集,推動政、產、學、研、用、資全面融合,為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產業變革夯實基礎。2021年7月21日-22日,北京·懷柔,期待與你相見!
懷柔概況
懷柔區位于北京市東北部,北依燕山山脈,南偎華北平原,全區總面積2122.8平方公里,距中心城區50公里,距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2公里。截至2020年底,懷柔區有12個鎮、2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44.1萬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確定懷柔區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北部重點生態保育和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服務國家對外交往的生態發展示范區;綠色創新引領的科技文化發展區。“十四五”期間,懷柔區將立足首都功能重要承載地和生態涵養區定位,堅持“懷柔就是科學城、科學城就是懷柔”的工作理念,聚焦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構建科技創新生態為核心,以打造新型城市形態為支撐,以培育“高精尖”產業業態為根本,以營造風清氣正生態為保障,不斷開創科學城統領“1+3”融合發展新局面。
懷柔科學城
懷柔科學城規劃范圍100.9平方公里,以懷柔區為主,并拓展到密云區部分地區,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之一,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批復的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戰略定位是建成與國家戰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懷柔科學城正在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將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