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曾公開表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間緊、任務重。目前,圍繞這兩個目標已經開始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各地也在壓實各項措施和責任,推動鋼鐵、化工、冶金、水泥等產業加快低碳轉型。
業界普遍分析稱,“碳中和”概念引領的138萬億投資增量(此數據來源于“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中提出的“1.5℃目標導向轉型路徑”構想)將惠及整個大環保產業鏈。
當然,工業污水處理也不例外,但是顯見的會以“零排放”與“資源化”為核心,對技術創新要求更上一層樓。
各大行業新“技”迭起
鋼鐵工業,能耗高、排放量大,廢水普遍存在水質波動大、污染物組成復雜、金屬離子含量高、懸浮物含量高、處理難度大等特點,屬于“難啃的骨頭”。近年來,無論是鋼鐵企業還是環保企業,國家和地方支持的研究項目、相關機構等都聚焦于此。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簡稱“水專項”)中就有不少相關研究和突破,如鞍鋼新1號3200m³高爐改造所采用的大型鋼鐵工業園工序-車間-園區多尺度水網絡優化模型,改造后新水消耗近零,每年可節省循環水1000萬m³。
電鍍行業,一方面產生的廢水處理成本普遍偏高,穩定達標難度大;另一方面,廢水中重金屬回收價值高,不過對工藝的要求也高。
針對這些難題,清華大學與深圳大學等聯合承擔的水專項研究課題“工業聚集區污染控制與尾水水質提升技術集成與應用”就成功研發了【吸附-電沉積】工藝,不僅銅鎳回收率能高達90%以上,且鎳回收成本只有傳統技術的一半不到。
煤化工行業,懸浮物、油污、含硫化合物、氨氮化合物、氰、酚類、烷烴等各種化合物交織在復雜的水環境中,水質波動大、廢水處理系統平衡困難等問題長期存在。
近幾年,在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趨嚴背景下,相關水質凈化工藝的突破成果可圈可點。如入選2019年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及示范工程的寧東基地煤化工污水廠,采用MSBR及MBAF技術,配合卍字形嵌套填料實現有效截污和污染物去除,保持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以上,隨著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框架愈加清晰,碳中和這個新節能減排目標明確,各行各業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花的“芯”思會越來越多,市場需求也會明顯上揚。
“綠色”基因深度嵌合趨勢鎖定
為了加快推動工業廢水處理向“零排放”和“資源化”靠攏,我國也在不斷鼓勵行業相關技術創新,并且創建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智慧水利先行先試成果目錄》等引導文件,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各類先進環境保護技術成果,組織相關的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研究項目等。
2021年以來,工信部陸續發布2020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供需對接指南,細分到脫硝技術裝備、脫硫技術裝備、多污染物協同技術裝備、VOCs處理技術裝備等多個領域。其中關于工業廢水處理,還精準定位到冶金行業、石化行業、輕紡行業等領域,力求發揮最大的引導作用。
工信部稱,希望搭建裝備制造企業與需求用戶的有效對接渠道。這點上,與此次上海國際水展的考量倒是如出一轍。
水處理的未來有廣闊的空間可拓展,而“綠色”基因的解碼工程浩瀚無垠。
廢水零排放工藝將走出哪些技術路徑?MBBR工藝在設計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南北地區在工業廢水處理系統選擇上如何平衡優缺?我國大力支持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環境治理帶來的機遇如何把握?在講求“一X一策”治理原則的當下,定制解決方案更注重哪些要素?
作為高品質的水處理商貿平臺,在2021年6月2~4日,第十四屆上海國際水展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展會現場,藍星東麗也將攜帶產品東麗反滲透膜元件,東麗NF納濾膜元件;美富特將攜帶產品特種膜 SUPER DT、沁森高科將攜帶超低壓反滲透ULP系列膜元件,致力于鋼鐵、電鍍、煤化工等行業污水零排放,并奉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的考驗臨近,聆聽行業的共鳴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