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北京印刷協會第九屆會員大會在京舉行,張亦當選新一屆理事會理事長,任玉成不再擔任理事長、擔任新一屆理事會的首席顧問。基于北京印刷協會在北京印刷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此番人事變動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張亦當選為北京印刷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
由于北京印刷業面臨著全國最為嚴格的環保政策,面臨著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重點任務,且這兩點都具有不可逆性。作為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新一屆理事會如何完成政府委托的工作,如何引導北京印刷業及印刷企業發展,其面臨的挑戰會更大。目前來看,壓力遠大于機遇。
在小編看來,北京印刷業在未來至少面臨以下幾個挑戰或思考:
其一是“向哪走”,即發展方向的挑戰。
生產性企業,絕大多數在北京都列為禁止或限制發展產業。印刷業在北京是難上臺面的行業。基于政策的限制,原有的印刷包裝業態想在北京擴大再生產幾乎不可能。有印刷企業將目光投向環京河北、天津。而河北空氣污染更甚于北京,政策或會趨嚴并向北京靠攏。
印刷業還受到電子媒體的沖擊,書報刊印量下降,傳統印刷機銷售出現斷崖式下降。企業為了擺脫這種“左右不是人”的局面,積極的做法是,在政府鼓勵或扶持的新行業開辟新天地,或干脆舍棄舊有印刷主業。這也是北人集團、盛通股份進軍機器人產業、教育產業、云印刷等行業的原因。
據北京日報《嘗到了“白菜心”的甜頭》報道,2014年12月,北人與一家機器人公司合資、并在一年后實現了對這家公司的控股。目前員工僅為20余人的這家機器人公司,已實現 1000萬元營收,人均營收達50萬元,竟是原印機業務的5倍。
其二是“怎么走”,即如何平衡企業的生產發展與“環保治理”矛盾的問題。
京津冀是中國受到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以北京為例,但凡遇到空氣污染橙色預警、紅色預警時,部分印刷企業尤其是大型印刷企業將會進行限產停產。這種不可抗力式、不可預測式的限停產,對北京印刷企業的銷售收入、銷售利潤、客戶忠誠度造成的影響是直接的、重大的。
在政策的高壓之下,北京的印刷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印刷企業都積極主動地開展環保治理,其投入之大也是空前的。然而,如果限停產的政策一直不變,對于在治理上卓有成效的印刷企業而言顯失公平。這個矛盾如何平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也有待觀察。
近期,北京印刷協會通報了2016年度北京印刷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統計工作尚未結尾,最終數字以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為準。
2016年全市共有印刷企業(含出版物印刷、包裝裝潢印刷、數字印刷、專項印刷、其他印刷)共計1555家。完成銷售收入312.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4.7億元;資產合計473.1億元;年末人數55934人。
出版物印刷企業602家,比上年減少50家;包裝印刷企業268家,比上年減少24家;數字印刷113家,比上年增加20家;專項印刷(印前制版、印后裝訂)65家,比上年減少7家;其他印刷企業507家,比上年減少20家;全市1555家,比上年減少81家。
不難看出,各項數據都呈現出下滑的趨勢,除了數字印刷企業。
其三是“走或留”,即繼續還是放棄的問題。
透過北京大刀闊斧地拆違,可見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魄力。
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必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十三五的重中之重,北京印刷企業期間何去何從?依然是擺在眾多印刷企業面前的問題。
目前仍未有明朗的政策出臺。但或許不難猜出,將會有相當一部分印刷企業,包括北京的標桿式的印刷企業將遷出北京。這就給印刷企業帶來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繼續堅守印刷,擇地另辟疆土?還是綜合考慮后放棄印刷、解散企業?
圖說智能化整理加工,原標題:獨家評論|展望北京印刷業的未來,你想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