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2021年的一個重點任務。
在苗圩看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是制造業“堅持系統觀念”的著力點。從內涵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包含“強鏈、補鏈、暢鏈、護鏈”四個方面要求,不同時期應各有側重,形成一個有機統一整體。其中,出發點是“穩”,落腳點是“強”,難點在“補”,關鍵點在“暢”,支撐點在“護”。從優先次序看,當前的重點是“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中長期目標是“提升現代化水平”。
就此,苗圩提出需要重點從3個方向發力。
第一,把保持產業鏈完備性作為根本要求。我國制造業產業鏈的短板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業。但去年的醫療物資保供,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正是因為我們擁有醫用防護服、口罩等產品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使我們在一個月內實現了醫療防護物資從嚴重短缺變成基本保證,不僅滿足了我國防疫需要,還為全世界防疫作出了中國貢獻。我們抓好高端制造業“補鏈”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要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并解決好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外轉移快、對內轉移慢的問題。
第二,把培育競爭新優勢作為關鍵抓手。全球產業鏈布局有其自身經濟規律,企業家會更傾向于在靠近大市場、成本最優、營商環境最好的地方布局。總體看,制造業的綜合優勢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應該進一步強化我們的發展優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營商環境,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第三,把攻克“卡脖子”問題作為重要任務。當前最大的“卡脖子”風險是美國對我限制出口的產品,我們要將這些產品作為攻克“卡脖子”問題的重中之重,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組織作用,實施掛圖作戰,加大投入,盡快實現國產化,降低“卡脖子”風險。
苗圩同時認為,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過程中,需要著重處理好3對關系。
第一,處理好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的關系,統籌安全和發展。一方面,要增強自主可控能力,特別要轉變“國外產品只要能買來就不去攻關”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通過補齊關鍵環節短板,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好兩種資源,推動企業在產品、技術、標準、品牌和服務方面與國外企業合作,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
第二,處理好單點突破和完整產業鏈構建之間的關系,把一顆顆珍珠串成項鏈。近年來我們在一些領域已經實現了單點突破,部分短板開始逐步補強。今后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應用牽引、整機帶動,推動上下游企業之間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上的深度合作,做好技術創新的突破與產業化之間的銜接,強化共性技術供給,促進更多實驗室產品跨越“死亡峽谷”,轉為現實的生產力。
第三,處理好短期突破與長期發展的關系,既打好攻堅戰,又打好持久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按照“問題導向、急用先行”的原則,集中力量補短板、強弱項,以短期重點突破帶動長期整體發展。同時,需要認識到補短板是一項長期任務,充分發揮自身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的先發優勢,筑牢人才根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根治“大而不強”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