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以“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為核心的四型機場建設熱潮也同步啟幕,為機場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民航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已成為全球唯一要求其2050年碳排放比2005年減半的行業。
由此看來,機場行業亟需從過去注重數量、總量、增量的量優式發展,轉向注重質量、效率、效益的質優式發展。數字化浪潮下,數字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正在全球民航業得到快速應用,越來越多的機場運營者也逐漸意識到,數字化、智能化將在有效穩固民航業安全、可靠運行基石的同時,進一步釋放節能增效潛力,并提升機場“建、管、用”各階段的生產組織能力和運行效率。
在2020施耐德電氣機場行業VIP客戶峰會上,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市場部副總裁張帆指出:“機場不是僅具有單一功能的場所,不同關鍵區域對安全、能效管理方面的要求不盡相同,如何從機場整體運營思路出發,安全、高效地實現對一個龐大體系不同區域的分散控制與統一管理,也是讓機場設計、建設和運營者頭疼的難題之一。而供配電系統、弱電系統等在內建筑能源管理體系作為機場‘建、管、用’底層基石,需要7*24小時可靠運行,并積極提升能效表現。因此,通過智能化手段,加強該體系的安全可靠性,發掘節能增效潛力,并能夠賦能運營人員實現高效、高質量的管理,是機場運營者普遍的需求。
作為機場行業專家,施耐德電氣認為,如果把能源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那么“電氣化”則是這種信息傳遞方式的獨特路徑。一方面,在機場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應與電氣化充分融合,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決策。另一方面,電氣設備及系統的規劃與部署,貫穿全生命周期每個階段,尤其在“建”與“管”兩個需要有機協同的階段,更需要專業力量進行統籌,從而助力項目的全鏈路提質增效。
施耐德電氣正是這種專業力量的代表。依托在機場行業的豐富經驗,施耐德電氣基于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通過中低壓及強弱電一體化,助力機場實現供電及能源管理系統的智能化管理與有機協同,為機場行業提供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及標準化項目實施服務。同時,重點攻關安全、運維、能效三大機場運維痛點,融合其主配電、電能質量分析及治理、弱電智能化、關鍵電源等核心產品價值,打造機場“建、管、用”的智慧神經網絡,為場內供電設施、航站樓、站坪&圍界、GTC、ITC、塔臺、助航燈光站等電力敏感區域和商務區、VIP休息室、登機口等能耗及體驗敏感區,帶來更具安全、高效、人性化、智能化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