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里,生產一個單相智能電能表需要多久?10分鐘?1個小時?還是10個小時?在河南許繼儀表公司(以下簡稱許繼儀表),平均生產一個單相智能電能表僅需要0.033分鐘,一天能產出43000個單相智能電能表。
這一切得益于許繼儀表打造的智能工廠。近年來,許繼儀表全力進行轉型升級,大力開展智能工廠建設,組建“智能大腦”,實現數據“上云”,將智能化從自動化生產貫穿到信息化管控的每一處神經,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日前,記者來到許繼儀表進行了采訪。
許繼儀表,是許繼集團旗下專業從事研發、制造和銷售各類智能電力儀表、計量信息化系統、智能用電系統及產品的高科技企業。2018年開始,許繼儀表啟動了智能工廠建設,目前已經投入使用。
許繼儀表智能工廠建設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見的自動化,比如使用機器人等各種各樣先進的智能化設備;另一方面是看不見的自動化,即實現信息數據自動化。2019年,許繼儀表又組建了先進的“智能大腦”。
“智能大腦’可以實現深度感知、實時分析、精準執行、科學決策四項功能,讓單相智能電能表生產更加快速、可靠。”許繼儀表自動化部副經理陳銀凱告訴記者,簡單來說,深度感知能對訂單進度、產品物料、加工過程、加工設備等進行信息采集,實現訂單進度透明、產品物料追溯、加工過程可視、設備狀態掌控;實時分析是利用大數據運算技術對采集數據進行質量、成本、能源等多維度分析;精準執行是將公司生產計劃、生產進度等實時展示和推送,實現上下游精確協同;科學決策是根據實時分析結果,結合人工經驗、糾偏策略等,在招投標、物料選擇、計劃安排、加工方案等方面讓決策更科學。
如今的許繼儀表建成了國內第一條涵蓋單相智能電能表組裝、測試、包裝所有工序的電能表自動化生產線,先后獲得了“河南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2020中國標桿智能工廠”等榮譽稱號。許繼儀表不僅成為電表制造行業的領頭羊,還成為整個電測設備生產企業的標桿。
與許昌相隔萬里,遠在非洲、東南亞等地的海外客戶通過網絡溝通并下訂單,每一個單相智能電能表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數據都能遠程實時看到。
在工業領域,由于數據采集難、數據種類復雜、數據應用難等因素,海量的工業數據一直處于沉睡狀態,而互聯網的出現使數據價值得以釋放。許繼儀表建成了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該系統打通了從生產設備信息化系統到企業資產管理系統的多層系統孤島,將銷售訂單數據及與其相關的生產訂單數據、工藝數據、設備數據、產品質量數據、元器件物料數據、倉庫成品數據、生產環境檢測數據、產線實時生產數據等透明化,實現了用數據驅動生產。
“簡單來說,該系統覆蓋了從原材料至成品的制造過程。從貼裝、插件到焊接、翻板、校表,成型后的單相智能電能表通過傳送帶運送到包裝車間……一系列制造流程均由智能裝備自動完成,全部實現了生產自動化。”陳銀凱說。
不止如此,許繼儀表還建成了先進的質量管控系統。該系統在單相智能電能表生產和裝配的過程中能自動進行數據采集,在電子看板上實時顯示生產狀態,通過機器視覺和多種傳感器進行質量檢測,自動剔除不合格產品,并對采集的質量數據進行分析,找出質量問題的原因,大大提高了產品合格率。
如今的許繼儀表,不僅可以實現大批量生產,還能實現多品種、小批量柔性生產。更為重要的是,許繼儀表通過智能工廠建設,編寫并驗證了一套單相智能電能表數字化車間的行業標準,對電子加工行業智能制造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起到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許繼儀表將智能制造作為品質升級的突破口,并很快因此受益。陳銀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產品合格率由99.5%提升到99.99%,人均效率由70個/天提升至260個/天;在不增加人員的前提下,單相智能電能表產能由15000個/天提升至50000個/天,僅人力成本每年節約1050萬元。
陳銀凱告訴記者,隨著智能工廠的運轉,上下游合作伙伴對許繼儀表的認可度更高了。借助許繼集團統一的營銷平臺,許繼儀表建立了面向全國市場的營銷網絡,單相智能電能表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及海外2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市場份額達10%。近年來,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許繼儀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形成了以越南、泰國等國家為主要市場,實現了對東南亞、非洲、獨聯體市場全面輻射的格局。
智能化改造給許繼儀表帶來了巨大紅利。據許繼儀表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19年,該公司利潤達8789萬元;2020年,該公司利潤預計超1億元,牢牢占據行業領先地位。
智能制造是今后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建設‘智造之都’貢獻更大許繼力量!”許繼儀表總經理馬永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