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復旦管理學國際論壇”于7月18日-19日在上海召開。上圖為工業與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梁斌 攝)
2014年12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楊學山副部長一行赴寧夏對兩化融合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并就智能制造進行考察巨能機器人公司。在參觀了巨能機器人工廠后,特別是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自動化生產線,楊學山副部長充分肯定了巨能機器人公司的創新能力以及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成績,稱贊巨能機器人公司是:“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
也許寧夏之行,給楊部長留下了深刻印象,巨能機器人讓楊部長看到了中國制造的潛力,以致于在多次工信部會議和各種論壇上,楊部長都再次提到寧夏,提到了巨能。
2015年7月18日-19日召開的國際論壇上,楊部長再次談到智能制造,在演講中對寧夏,對巨能,也公開表達了他的印象:
我們再把眼光轉向中西部,我們看寧夏,寧夏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寧夏的一個裝備制造企業已經不再是生產一臺數控機床,數控設備,而是生產一條完整的自動化生產系統,這就是智能的生產系統。
以“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為目標的巨能機器人公司,讓楊部長記憶猶新,他認為:沒有生產線不能被機器替代。這個話題讓我們對智能制造又產生了新的認識。
工業與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日前在“2015復旦管理學國際論壇”發表演講。他認為,沒有一條生產線不能被機器替代。“一個再復雜的動作,分解成十個,十個不行分解到一百個,一百個不行分解成一千個,都變成極其簡單的動作”。而是否真正需要被替代,其認為不再是技術層面,而是經濟層面需要考慮的問題。楊學山認為,智能制造會引起企業組織架構,服務方式的轉變,“企業會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除此之外,楊學山還分析稱,制造業、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的邊際會在“智能制造”下邊的模糊,也就是說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路徑將完全打通。
-
本文來源:新浪財經&兩化融合咨詢服務平臺,攝影/梁斌
-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創作者!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徐匡迪理事長,各位尊敬的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十分榮幸被邀請參加2015年復旦管理學國際論壇,也十分感謝大會的組織者給我這個機會,能夠與各位來賓一起分享我在智能制造方面這幾年的思考和體會。今天的報告分三個部分,一是分析背景,辨析智能制造的發展本質;二是全局思考,把握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三是理性應對,抓住智能制造的發展機遇。
第一,分析背景,辨析智能制造的發展本質。智能制造和最近特別熱門的一些概念,比如說“大數據”、“智慧城市”、“云計算”、“互聯網+”不一樣,智能制造有著比較深厚和比較豐富的技術、產業和理論的積淀,因此我們分析它的來龍去脈,有利于把握它的本質。分析它的背景也是從三個角度:技術、產業和理論去分析它的背景,最后得出兩個結論。其實從工業革命以來,任何一次產業的進步,它背后主要的動力來源于技術。智能制造是兩個部分,一是制造,二是智能,變化核心是關于智能的技術,智能制造合在一起推動著制造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從智能技術角度來看也有很多,我講三個,
第一是傳感技術和物聯網,使得智能制造、制造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有了起點,有了感知,有了感知的信息和我們生產過程的設備、系統和人連接起來,才有了智能制造的起點。
第二是內容技術、軟件技術和系統技術。其實智能制造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構成部件和原來制造的構成部件不一樣,我們要辨析這樣的系統,把這個系統構件分析出來,實際上智能制造不管是簡單的一個裝備、一條生產線,還是一個復雜的流程,支撐它的、我們看到的、用的是軟件,軟件的背后是系統,操作的是數據、是內容,所以我們說第二個方面是內容、軟件與系統的技術。
第三個方面是網絡的技術,使智能制造有了一個新的平臺,除了公路、鐵路之外,有了新的平臺,有了一個網絡的平臺。而這個平臺成為社會基礎設施,在規模、性能、價格等方面支持智能制造的發展,使得制造各環節能夠有一個新的方式協同,而這是智能制造又一個重要方法。所以技術主要是這三個東西,這三個東西成熟,推動著智能制造從原來的自動化上升到智能化。
背景的第二方面是產業、業態,我們看制造業發展,看看中國的工業,因為中國有著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多的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從非常原始的狀態跨越到智能制造這個新領域。
我們看中國的工業發展,改革開放之初,“三來一補”代工是當時經濟制造的主要形態,但是就在兩三年前,在東莞這個在中國甚至世界一個紡織業的重要基地,產業升級不斷推進。從最早半自動的紡織機,到后來自動化的紡織機,到這次新的是自行管理和控制的紡織機,一個人管48臺機器,從原始的代工生產發展到今天最先進的業態。
我們再看浙江,浙江以塊狀經濟為特點,但是兩年前,浙江在全國第一個提出機器換人,杭州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基地,阿里已經遠遠領先于世界任何其他電子商務企業,就是義烏本身也已經從原來的塊狀經濟、工貿一體的業態轉向了與電子商務結合的新模式。
我們再把眼光轉向中西部,我們看寧夏,寧夏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寧夏的一個裝備制造企業已經不再是生產一臺數控機床,數控設備,而是生產一條完整的自動化生產系統,這就是智能的生產系統。在新疆,生產變壓器的新疆特變,它將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售后服務連接在一起,全面的使用信息技術,使得這個遠處新疆的企業能夠直接和西門子、ABB這樣的世界一流企業同臺競技。同時我們也看到在鄭州、在重慶,我們看到沿海的一些代工在向那些地方轉移,所以我們說我們的業態也正在看到這樣的一條發展的路徑和方向。
接下來看業態的第二個部分,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企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的建設。其實企業的自動化幾十年來,為企業走向智能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CAD到CAM,從MRPⅡ到CIMS,從MES到ERP,不斷深化,普及率不斷提升。我們看到了ERP把供應鏈管理庫存生產、制造、財務連接在一起,我們看到了兩化融合,兩化融合不僅是要通過信息系統把企業的各個方面結合起來,而且要和信息技術、和企業的戰略目標能夠結合起來,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我們看到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從局部走向全局,為智能制造打下了十分清晰的的技術路徑。從維納的控制論到錢學森的工程控制論,從工程的角度來看,為智能化已經建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們說在過去幾十年,關于自動化有不少理論,但是關于智能化的理論產生還比較晚,也不夠成熟。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在危機中如何尋找轉型的方向和動力,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學術著作。2014年4月份英國《經濟學人》的4月號的一篇文章,“第三次工業革命”講的是制造的數據化和數據的制造化,大概半年以后,有《第三次工業革命》講的是能源和互聯網的結合,改變了整個工業和能源發展的格局。再往后我們有了《新工業革命》,通過總結三千年的產業發展的歷程,分析這次信息技術推動之下產業新的變革。當然我們還有德國的工業4.0,它是在一個CPS信息物理空間這樣大的環境下來講智能工廠,來講智能制造如何實現,來講德國如何把原來它的優勢轉變為新的制造和市場的優勢。當然還有美國提出的先進制造業。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以智能功能工廠為核心,上面是供應鏈、數學和模型,下面是服務和用戶五大部分。在這五個方面加強信息技術和信息利用之后制造的變化。
所以我們從產業的角度看,那么多的研究和分析已經比較清晰的勾畫出了發展的過程,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從經濟學其他的方面來看有什么變化,這個變化的本質是什么,所以2013年有了麻省理工學院麥卡菲教授和他同事合作的一本書,《第二個機器時代》,是講整個制造業,如何從原來的第一個機器時代,機器替代人,到第二個機器時代機器如何替代人、替代誰、怎么替代,影響是什么,如何推動生產方式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再往后有了美國外交學刊2014年7-8月號的一篇文章“世界新秩序:勞動、資本和主意”,分析了財富分配和競爭力的構成帶來的變化。智能制造確實在產業和理論方面有著很多的積累。
總結前面分析,有兩點結論:一是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結合起來,變成今后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新的技術體系;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這樣的技術推動之下,終于可以和能源材料一樣成為制造業發展并駕齊驅的重要資源;二是這場變革是歷史的變革,是一個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
第二部分,全局思考,把握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其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在講智能制造的本質和方向,只是第一部分我們側重歷史和內涵,第二部分側重于外延和未來。剛才說過了智能制造是制造加上智能,制造首先是生產商品,其次是一個制造過程。第三,是一個整體的鏈環,這不僅是產業鏈,不僅是供應鏈,還有更多的東西,一起形成一個發展的生態。
所以當我們從外延來看智能制造的發展,我們要把這樣幾個部分解剖開逐步的分析。首先看產品,智能制造產品的變化就是產品的數據化、產品的智能化,但是這樣分析還不夠。第一,什么產品,多少比重會加上IT,加上數據,變成數據產品、智能產品,我們要分析變和不變,因為我們企業生產不同的產品,提供不同的服務。
其次,為什么在產品里面要有芯片,要有傳感器,要把數據加到產品運行過程中,是因為我們這個技術環境的變化使人們產生了新的需求,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這樣的需求可以變成現實,所以是新的需求和技術背景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才導致了智能產品在今天各領域都可以看到,從投資品到最終消費品,從企業里面的大件一直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產品。看未來,一是產品中的很大部分將變成數字化的產品,二是還有很多產品依然是和今天一樣的產品,滿足著今后的需求。
三是這樣的產品和原來的產品已經不一樣了,有數字化的和帶IT技術的產品,和原來的產品不一樣,原來的產品我把它歸納為靜態產品,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它的功能就是這樣,不再變化,壞了就維修但是帶有芯片、帶有傳感器、帶著數字內容和網絡連接的產品,它的使用價值的實現過程和原來的產品產生了本質的不同。所以如果說帶芯片、帶感知和帶內容連接網絡的產品,依然和原來的產品看它的生產、銷售,那我們就錯了,所以我們要把這樣大的循環中、大的變化中,去看什么變了,什么不變,為什么變,我們怎么才能創新出市場能夠接受的新產品。
第二是制造過程,制造過程正在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這是第一階段的機器換人。但是這一次機器替代人跟剛才說的完全不一樣,是因為勞動力的成本高于機器的成本。除了其他約束之外,主要的決定變量是勞動力和機器人之間成本平衡,是財務的考慮。我在過去五年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行業的典型企業,我一邊走一邊看,可以坦率地說,從我看到和遇見的情況來分析,沒有一條生產線是不可以用機器替代的。因為大家知道,一個再復雜的動作,分解成十個,十個不行分解到一百個,一百個不行分解成一千個,都變成極其簡單的動作。所以平衡點已經從技術轉向經濟的層面。
我們說制造方式變了,產品變了,服務的方式變了,企業的組織架構,企業里從領導到員工的角色會不會變化,回答是肯定的。去年到今年,海爾的張瑞敏有幾句話,企業的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就是每一個員工直接面對他的服務對象,去中心化就是在企業里面每一個員工角色是一樣的,當然這是一種理論,一種愿景,一種思路。但是在不同的企業,現在實現的路徑是要再探索的,包括在海爾,海爾的戰略在推,但是還沒有做到。但是這個思路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式,企業在這樣的變化過程里,企業的組織架構和人員的角色定位是一定要變的。
第四,智能制造的基礎是智能工廠和智能化的生產線,但是不盡如此。在網絡、技術、需求的支撐下,我們看到長期以來一直追求的是需求第一,顧客是上帝,需求決定供應,這樣的概念直到今天為止,絕大部分行業是做不到的。我們在座有不少女士,對產品十分的挑剔,你可以通過實體店體驗產品,再到互聯網用最低價采購產品,但是最后你買到的還是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還是供給決定需求。但是這個局面正在變,正在以用戶為出發點,由用戶提出需求,經過設計、制造、供應鏈、配送、售后服務回到用戶,這樣一個完整循環新的制造模式已經產生,不是將要產生,而是已經產生。我們看青島紅領,網上一點,量身定制西服,幾天就送到。這個循環和制造業、服務業的邊界已經完全可以打破,實踐已經證明,今后將日益增加。
最后一個方面,我們經濟的形態,制造業、服務業一二三產是我們多少年來明確的邊界,但是在新的環境下,這個邊界還有多少,農業是不是成為制造業的下一個行業,農業產品是制造出來的,而不是種出來的,當然也是種出來的,但是這個種是工廠的種,而不是大田的種。我們看到從這樣的第一產業一直到第三產業,完全打通的路徑已經產生,所以我們說業態,經濟域的劃分,都將產生動態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是一定會產生的,平衡點已經由技術交到市場,交到市場,就變成經濟層面判斷決策的問題。 第三個部分,理性應對,把握智能制造的發展機遇。其實第二和第三部分都在講機遇,講路徑,只是第二部分我們著重講未來,第三部分要講今天、現在、臺階、步驟。總結工業革命產業的發展規律,企業的發展規律,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學者就是哈佛大學的錢德勒,雖然沒有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是世界公認的研究產業發展規律、企業史首屈一指的學者,他研究了那么多的行業和企業,總結出來兩個詞、八個字,就是基礎結構、認識路徑。
八個字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技術基礎,一個產品的基礎技術是什么,第二個是組織基礎,或者叫制度基礎,用他的話是制度基礎,首先企業本身的制度架構,其次是社會為這個產業構建的其他制度。第三,認知路徑,發展的規律清晰了沒有,我們是不是朝著探索這一條清晰的發展規律的正確的方向在走,所以叫認知路徑。講理性應對的時候,核心的問題要把握住這兩個詞八個字三個方面,所以我們政府、學界和企業,要共同為智能制造相關的兩個詞八個字三個方面,逐步清晰、成熟。
首先我們說技術基礎,技術基礎在工業技術方面,生物技術在改變食品工業、制藥工業、化學工業;材料技術,特別是納米材料,在原子級別下重組材料,使得我們會看到一些和我們原來完全不一樣的材料會產生出來。但是這些變化無論是數量還是速度,和信息技術相比是不能等量齊觀的,所以智能制造我們說基礎技術,對中國這樣的制造大國來說,大而不強的制造大國來說,我們一定要認真梳理,各個行業的基礎技術是什么,我們基礎技術掌握了沒有,而不是泛泛而談,泛泛而談不解決任何問題。政府、企業、學界要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有利于智能制造發展的制度基礎是什么。
首先應該看到是什么,也就是說和我們今天存在的制度有什么不同,我說的這個制度還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本身,一個方面是社會如何為這種新的制度產生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同樣我們不能光講治理、改革、創新,而是究竟什么該變化,變化的方向是什么,由誰來實施,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可操作的路徑。
第三個方面,我在第二個方面從五個角度講了智能制造的方向,但是路徑,尤其是我們中國產業的技術形態、管理模式、需求、消費者都是千差萬別,我們既有為了生存產而不得不買地溝油,買陳化糧,因為他沒錢,只要省錢就買。我們也有因為長期的物質貧乏產生的一批精明的人,精明的中國大媽,中國大媽代表了精明,能省一分錢就省一分錢,我們也看到奢侈消費在中國發展。這樣復雜的結構,我們只講方向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看,從今天不同的起點,到不同的生產模式,滿足不同的需求,這樣的路徑還要分解到具體的行業、具體的產品、具體的企業,這才叫路徑。所以我們說路徑是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探索的,但是如果說這個認知路徑的兩件事,第一是路徑要形成,現在大部分還沒有出來,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讓這個路徑形成并成為共識,這樣的兩個事項,我們如果不從一個一個具體的點開始,就達不到。機遇和挑戰從來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確實有引領這場重大變革的比較優勢,但是千萬別忘了,有比較優勢,一定有比較劣勢,所以我們更多的分析比較劣勢在哪,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沿著正確的路徑前進。
我就講這樣三點,我們分析了一下背景,把來龍去脈梳理了一下,我們看了重要領域的發展方向,我們如何能夠把基礎構建出來,路徑清晰下來,然后我們才能理性應對,否則還是盲目跟風。我們要從這樣的狀態走出來,看見方向,把握機遇,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我相信中國的制造業一定能在這次歷史的變革、模式的轉換中真正實現由大變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