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今天,“東方紅”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50年來,錢學森、孫家棟、戚發軔、歐陽自遠、譚述森等一代代科學家薪火相傳,把中國航天技術推升至世界頂級水平。
與這些燦若群星的功勛科學家相比,德力西在電氣專業領域為航天事業所作的貢獻顯得微不足道,但能夠參與并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已是德力西人最珍貴的記憶和榮耀。今天,讓我們再次翻閱那些令人難忘的歷史畫面,以此共賀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并致敬所有“飛天”路上的追夢人。
很多人都聽過,2002年4月,德力西集團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舉辦的低壓電器供應招標會上以最高分中標,隨后為“神五”發射提供產品的故事。但是,這份由酒泉基地頒發的證書則表明,其實早在1999年“神一”發射的時候,酒泉基地已經用上了德力西的產品。
時任酒泉基地政委的魯思誠將軍后來在訪問德力西的時候透露,他早年在北京學習時,女兒去北京看他,臨別時給女兒買了一雙溫州皮鞋,從商店穿上剛走到火車站鞋底就掉了,“溫州制造”由此給他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由此可以想見,如果沒有德力西產品在酒泉基地的過硬表現,德力西怎么會在2002年接到基地的投標邀請。
這是德力西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胡成中2003年應邀觀禮“神五”發射時的留影,他身后的“中國第一衛星發射場”,就是當年“東方紅”升空之地。
“酒泉地處西北邊陲,海拔高、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風沙大,這種環境對于電器產品的正常使用,提出了特殊要求。為了確保產品質量萬無一失,德力西在加強技術攻關的同時,從產品零部件的采購著手,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與所有零部件生產企業的法人代表簽訂了《質量保證協議》。企業負責人從原料采購、生產、檢測等方面著手,親自把關,嚴格篩選零部件。在準備了合格的零部件后,德力西組織專人裝配電教產品,并對所有產品實行連續三次全檢,每一項工作都有十分詳細的記錄。中國首次載人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德力西職工不僅為祖國自豪,也為自己的電器為神五助飛、經受住了一次重大考驗而興奮無比。”
成功助飛“神五”之后,酒泉基地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向德力西訂購了一批新產品,包括小型斷路器、接觸器等。為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基地計劃設立自己的檢測中心,并向德力西發來一份檢測設備采購單。德力西集團高度重視,馬上組織相關人員根據技術參數設計產品。
基地擬定制作的低壓電器檢測設備中,“框架斷路器長延時/瞬間特性實驗臺”項目的制作要求很高。一般的實驗臺都是一個功能一個校驗臺,三種功能三個校驗臺,而基地的要求是將長延時、瞬間特性以及動作特性三個功能集中在一個校驗臺上,而且還要滿足框架、塑殼斷路器以及熱繼電器等多種電器的檢測要求。
要滿足這三個特性,關鍵問題是在于母排的對接。德力西的技術人員經過試驗摸索,采用了液壓成型、特制模具壓制等加工工藝,終于達到了特殊母排的技術要求。考慮到要同時滿足幾種產品的校驗,電流跨度從幾十安培到幾萬安培,采用了多種接線方式。為了保證長延時的精度,德力西的技術人員又在長延時實驗項目中安裝了自動恒流裝置,把電流強度偏差控制在0.5%以內。兩個月之后,一臺具有長延時、瞬間特性以及動作特性的框架斷路器實驗臺終于問世了。
2005年7月,飽含德力西人心血的8臺檢測設備運達酒泉基地。隨行的3位德力西技術人員在酒泉基地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安裝調試,并對基地操作人員進行培訓。7月27日,基地舉行隆重的掛牌儀式,德力西設計、研發、組裝的酒泉基地檢測中心和德力西酒泉維修站宣告成立。
從“神一”到“神十一”的十多年間,德力西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提供開關柜、斷路器、互感器、儀器儀表等多類產品,廣泛應用于航天城的發射系統、雷達系統、試驗系統、跟蹤系統以及生活供電系統等。而在“航天標準”的激發下,銳意創新的德力西也收獲了160多項專利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民品質量,為企業的長遠穩健發展筑就了“護城河”。
如今,與中國航天事業結下不解之緣的德力西,再次與航天科研機構達成新的合作,德力西人憧憬的星辰大海,又將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