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德力西集團的柳市工業園招聘點,返溫應聘的外地務工人員排起了長隊。在過去的20多天里,德力西已招聘了900多名新員工,將企業復工復產的腳步按下“快進鍵”。
隨著德力西產能的迅速恢復,其600多家產業鏈配套企業的達產擴能進度也進一步加快。龍頭企業帶領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攜手互助,與上下游企業“共生共贏”方式,開啟產業鏈“生態環境”全面復蘇。以產業鏈集群優勢著稱的溫州民營經濟,正奮力開拓春天里的“新天地”。
1、龍頭企業帶領,各司其職奪取新“賽點”
德力西生產復工現場(采訪對象供圖)
德力西集團柳市園區現有員工4400多人,除湖北籍員工外,基本實現全員到崗。憑借著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搶先布局,德力西在疫情之后的復工復產中迅速搶得先機。
“1-2月,我們的出口訂單量增長了98%”,德力西集團高級副總裁胡成虎介紹道,“雖然1-2月受疫情影響,我們的產值縮減了一半,但是只要訂單不受影響,相信產值一定會趕上來的。”
產值的奮力追趕,除了倚靠德力西自身過硬的生產能力外,還離不開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協助。這種力量,被胡成虎稱作“外協”。
作為國內低壓電器行業的龍頭企業,德力西的供應商企業達到600多家,僅在樂清本地就有300多家。
“零部件庫存一般是保證10天的生產量,所以外協一旦斷供,就相當于我們的生產‘斷水’。”德力西集團采購工程師包凌景以“水源”打比方,說明配套產業鏈的重要性。
浙江貝瑞姆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便是德力西的“水源”之一。這家在樂清本地的上游材料供應商,其70%的產品直供德力西。
和德力西一樣,他們也在2月24日全面復工。180多人的工廠目前已實現全員到崗,產能已達90%以上。
在疫情防控階段,貝瑞姆公司實行員工就餐免費制,光每個月的伙食開支就達7萬余元,加上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的采購,每個月的防疫成本支出在10萬元以上。盡管如此,貝瑞姆也要不計成本地開工復產。
在林和忠看來,“身為產業鏈上的一環,便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企業,應該對整個產業鏈的運轉負起一定的責任。產業鏈上的任何一環停擺,對于整個鏈條的打擊都是致命的。”
共生共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坐在同一條船上”,各司其職奪取新“賽點”。
自2月23日開始,德力西集團便協同當地政府部門開展“暖春行動”,陸續從全國各地包車接回員工。貝瑞姆公司相關人員也被拉進了德力西集團接送員工返崗的微信群,像安排自家員工返崗一樣,德力西將貝瑞姆公司一半的員工從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一并用包車接回。
目前,德力西集團和其主要供應商企業都已實現全面復工復產。雖然手頭還欠著客戶近1億元的產品訂單,但胡成虎并不擔心,“產業鏈完善了,產值就沒問題,對于今年產值增長10%的目標,我們有信心。”
2、小微企業攜手,產業鏈“生態環境”全面復蘇
信心來自龍頭企業的帶領,信心也來自小微企業的協作,互相守望,共克時艱。
在瑞安馬嶼,不少企業遇到了湖北員工無法及時返崗的問題,這一度耽誤了企業復工復產的進度。
面對這一難題,瑞安左右眼鏡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千可犯了愁,“年前簽下的一個個訂單拖不得,如果不能及時交貨,客戶流失不說,企業信用也會大打折扣。”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陳千可聯系上了公司所在的馬嶼眼鏡園區黨建聯盟。沒想到15分鐘不到,黨建聯盟網格指導組就登門拜訪了。在了解了陳千可的難處后,網格指導組建議,左右眼鏡可以和園區內面臨同樣問題的浙江雅達眼鏡有限公司合作,一起“共享”員工。
“這一想法讓我們和雅達一拍即合,減輕了我們雙方的用工負擔。”陳千可說,“共享”員工之后,哪里急需用人,哪里就有人頂上,雙方合作得很愉快,都順利完成了訂單,復工復產已步入正常軌道。
實際上,“共享”員工的合作模式在馬嶼眼鏡園區普遍存在,共為園區企業解決了近120個復工問題。目前,瑞安市已在全市各行業推廣產業鏈黨建聯盟“共生共贏”模式,促進產業鏈“生態環境”全面復蘇。
今年2月中旬,該市在原有產業鏈黨建試點工作的基礎上,以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園區黨委等主體為核心,率先組建產業鏈黨建聯盟。目前,已成功打造了汽摩配、眼鏡、海洋漁業、鞋業4個產業鏈黨建聯盟,覆蓋企業307家,成員企業產能恢復率均達到100%。
據瑞安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產業鏈黨建聯盟將分階段、分步驟推動瑞安市上、中、下游行業“補鏈強鏈”,加快企業進一步達能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