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今年已成為一座大型物聯網實驗室,而做為IoT實驗場域背后的關鍵網絡技術正是LoRa,身為LoRa標準創始人之一的Olivier Hersent又是如何看待物聯網IoT科技未來發展方向?
臺北市政府今年打造一個通訊范圍可覆蓋全北市的大型戶外IoT網絡,讓臺北市成為一個大型物聯網實驗室,這個城市IoT實驗場域背后的關鍵網絡技術正是使用LoRa無線網絡技術,來布建IoT網絡, LoRa標準創始人之一也是Actility技術官的Olivier Hersent日前來臺時也分享了他對IoT科技發展的關鍵趨勢看法。

臺北市政府今年打造一個通訊范圍可覆蓋全北市的大型戶外IoT網絡,讓臺北市成為一個大型物聯網實驗室,這個城市IoT實驗場域背后的關鍵網絡技術正是使用LoRa無線網絡技術,來布建IoT網絡, LoRa標準創始人之一也是Actility技術官的Olivier Hersent日前來臺時也分享了他對IoT科技發展的關鍵趨勢看法。
過去1年間, LoRa成為火紅物聯網IoT無線網絡技術
Olivier Hersent長年觀察物聯網科技的發展方向,他表示,有別于以往,傳統4G網絡或Wi-Fi、藍牙等無線技術,一直是IoT傳輸技術發展的主流,但過去1年來,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隨著智慧城市、公用事業的IoT應用規模持續增長,更多的是需要遠距無線傳輸的應用需求,例如水表、煙霧偵測器、加油箱等設備與設備間的小量數據且長距離傳輸的用途。因此,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力投入低功耗廣域網 (Low Power Wide Area,LPWA )的建置,如LoRa、Sigfox等這類長距且低功耗的無線網絡技術,反而成為了過去1年來最重要的物聯網技術進展。

根據愛立信移動趨勢報告的預測,在2021年將累積多達有280億個聯網硬件,其中過半數都是屬于IoT應用設備,而具備有 LPWA能力的IoT設備,更會在2023年超過40億臺。而這些采用LPWA的IoT設備中,目前又以LoRa無線網絡技術最受各界矚目。
例如今年7月荷蘭電信巨頭KPN成功利用LoRa技術打造全球第一座能覆蓋全國的IoT網絡,KPN僅通過在原有的3G/4G電信基地臺上,來布建數百個LoRa無線通信基地臺,在短短8個月內就建立起一個能完全涵蓋全國戶外的物聯無線感測網絡,初期這個IoT網絡至少將提供150萬個IoT設備使用,做為包括道路照明、交通信號、煙霧報警器、廢棄物管理及移動追蹤等用途。
另外韓國最大電信商鮮京電信也采用LoRa網絡在大邱市率先提供商用IoT服務。不只是電信業,就連瑞士、美國紐約等城市也陸續布建LoRa網絡來打造IoT應用。
為何LoRa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竄紅,甚至成為連大型電信商和政府都極力投資發展的一門物聯網技術。“LoRa將成為物聯網設備的Wi-Fi。”從Olivier Hersent簡單一句話,就道出了LoRa對IoT發展到底有多重要。
Olivier Hersent表示,LoRa技術其實是近幾年才發展出的一種IoT無線通信技術,采用免許可的開放頻段,具備有能實現長距離且低功耗的傳輸特性,包括了傳輸距離可涵蓋從1公里到10公里之間的范圍,甚至最遠可達20公里遠,而靠著IoT設備內建的電池,即可維系長達10年以上的使用時間,企業安裝部署所需負擔的成本也較低。
除了LoRa以外,目前還有其他能與LoRa較勁的對手。例如由國際電信標準制定組織3GPP所推廣的新一代物聯網無線通信技術NB-IoT,同樣也能提供做為長距離且低功耗的IoT設備所用。盡管NB-IoT今年才完成標準制定,最快明年才會正式推出商用,但至今也獲得不少企業力挺,如法國電信商Vodafone等。
LoRa將成為物聯網設備的Wi-Fi,未來3年內,8成IoT設備將改用LoRa網絡提供服務。── Actility技術官Olivier Hersent
LoRa與NB-IoT兩者關系就如同Wi-Fi和LTE
不過對于LoRa和NB-IoT這2者之間的競爭,究竟誰會勝出?Olivier Hersent則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2者之間并不存在競爭關系,而是將會發展成為如同Wi-Fi和LTE的合作關系,彼此共存。
Olivier Hersent解釋,這2種LPWA技術在市場上各有不同的應用,企業若需要建設成本較低、電池壽命較長,且傳送的數據封包次數一天在200個以內時,就適合選用LoRa。因為NB-IoT設備消耗的功耗是LoRa設備的5倍多,對于電池壽命的損耗也較大,無法長年使用,且硬件成本較高。
不過LoRa也有其不足之處,無法一次傳送大量數據,例如聲音或圖像文件等,因此當IoT設備的應用需要有較高數據量的傳輸需求時,就能選擇NB-IoT。
但Olivier Hersent也坦言,目前市場上的多數IoT設備,因為內置的傳感器都是屬于較簡單的數據傳輸用途,例如水表傳感器等,因此即使NB-IoT開始商用后,未來還是會以LoRa設備的使用居多,再加上NB-IoT的硬件成本也是另一個不能加以忽視的重要考慮。
不過,Olivier Hersent也表示,等到NB-IoT的芯片成本降低后,未來2年內將有機會看到更多能結合混合型IoT應用的出現,例如,在單一IoT模塊內整合LoRa和NB-IoT這兩種不同的無線網絡通訊技術。
他也以一臺具有連網功能的相機來舉例。未來在相機待機和拍照時,用戶可以使用2種不同的無線網絡傳輸技術,來減少相機所消耗的電池電量。例如,平常待機時,可以仰賴LoRa的低耗電特性來替相機省電,一旦需要拍照時,即可再轉換到NB-IoT無線網絡環境,來傳送高畫質的照片。
甚至, Olivier Hersent預期,在LoRa和NB-IoT技術開始整合以前,不久后,即將能看到市場上推出結合LoRa和Wi-Fi無線技術的IoT設備應用出現。
Olivier Hersent對LoRa和NB-IoT的看法也反應在他們公司近來的IoT戰略布局上,不只是推廣LoRa技術,同時也開始讓自家的產品服務,也能支持NB-IoT技術的使用.
不過即使有了LoRa打造的IoT網絡基礎設施還不夠,能不能獲得廣泛應用的關鍵,還是取決于有沒有更多IoT應用,開始布建在LoRa網絡之上。
Olivier Hersent表示,過去1年來已開始有越來越多IoT應用部署在LoRa網絡上來提供服務,初期IoT應用多是鎖定與智能城市相關的應用為主,例如,路燈照明、智能停車等,另在一些公用事業方面,近來也開始有國營單位將IoT應用布建在LoRa網絡,來提供諸如智能水表、電表、燃氣表等IoT應用服務。
長遠來看, Olivier Hersent直言:“未來2到3年內,現有8成的主要IoT應用,將全面轉換至LoRa網絡環境來提供服務。”他表示,這8成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包括有智能電表、水表,油表和煙霧偵測器及對象追蹤等應用,至于僅剩下的2成IoT應用則會逐步完成在LoRa環境的部署,例如與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有關的IoT應用。
不過對于Olivier Hersent而言,更令他期待的是,未來有一天能夠利用LoRa技術,來實現國家規模的大型IoT能源應用。例如能通過布建LoRa網絡來集中管理的全國空調設備,做到更好的溫度控管,像是一旦遇到有能源供需失衡的情況時,就能實時調節全國各地設施的空調溫度,來減少能源耗損,以維持能源供需平衡。他表示,目前包括法國、荷蘭等國家都考慮拿LoRa網絡做為未來大型IoT能源的應用。
在單一LoRa網絡環境能共享多個IoT應用
當然通過LoRa技術不只能布建國家規模的IoT網絡,Olivier Hersent更透露,LoRa的下一階段,更要統一不同設備的通訊協議,使得未來在單一LoRa網絡下,能同時共存多個IoT應用。他表示,過去不同類型的IoT設備各有不同的通訊協議,而建立各自的通訊網絡,例如水表或煙霧偵測器的網絡,兩者之間彼此獨立,各自管理,不僅耗費人力也增加網絡建置成本,但未來通過建立一個可以共通的LoRa網絡環境,可將不同類型的IoT應用統一放置到同一個LoRa網絡上來運作,不只能集中管理,也減少了網絡的建置成本,只須建立一個IoT網絡環境,就能實現各種IoT應用,如電表、水表或是移動追縱等。
不過要建構一個可以共通的LoRa網絡環境并不容易,“最大挑戰是如何去找到一個能讓大家都能夠遵循的IoT生態系統。”Olivier Hersent坦言,目前全世界有多達200個不同的IoT通訊協議,而要統一這些不同IoT標準需要付出加倍時間和努力,例如得找到不同設備協議的廠商,經過多次協商達成共識后,才能逐步完成建構完整的LoRa生態系。“目前才正要剛開始起步而已。”Olivier Hersent說。
Olivier Hersent也表示,接下來2年內將優先讓主流的IoT協議可以開始支持LoRa標準。例如目前在歐洲已普遍使用做為智能儀表應用的無線通信協議M-bus,至今已開始能支持LoRa的使用。除此之外,Olivier Hersent表示, LoRa聯盟旗下也有技術小組持續努力整合不同的IoT技術標準,讓未來更多不同的IoT設備也能支持LoRa。他也指出,LoRa聯盟從2015年成立至今,已累積超過350名成員加入,涵蓋了電信業、半導體業、設備制造商、系統廠和新創業者等,來共同推動LoRa技術發展。
Olivier Hersent表示,目前該聯盟也在今年為LoRa新增地理定位這個新功能,能通過事先設置的LoRa無線通信基地臺,來提供目前IoT設備所在位置的定位信息。這項新功能也將為IoT設備提供新的一種定位追蹤服務,例如能提供車輛的實時路線指引,或路徑偏離警示等用途。Olivier Hersent表示,目前已在歐洲開始提供LoRa的定位功能,預計今年底前也計劃在亞洲地區加入這項新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