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在成渝地區腹地打造帶動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有助開拓經濟發展回旋空間,增加經濟發展韌性。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馮奎認為,會議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提并論”,這也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如若上升為國家戰略,將極大增強其在西部地區的增長極和輻射帶動作用,就優化國土空間結構和推動內陸地區改革開放而言,是一招大棋、活棋。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驅動能力強勁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國際都市圈所擁有的發展共性,同時將迎來生態環境保護、深化開放合作格局、一體化機制構建、城鄉要素流通融合等新的發展機遇。
成渝經濟圈范圍較小做法較務實
新華社5日發表網評解釋,名稱之變顯示中央對成渝地區日益重視。這也更加突出成都、重慶兩個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意味著兩地要加強協同發展,以自身發展帶動其他城市發展,由點及面推動整個系統,乃至西部地區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蒲勇健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過去的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覆蓋范圍很廣,牽涉很多不發達的地區,發展起來有難度。成渝經濟圈則將發展范圍縮小,先聚焦重慶和成都及它們之間走廊地區的發展,這個做法比較務實。
“分步走、分階段,先從比較發達中心的地區入手。這樣的發展比較穩定,而不是一下子很大規模地啟動。”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出臺的成渝城市群,包括四川和重慶42個市區縣,涵蓋土地面積18.5萬平方公里(逾256個新加坡大小)。重慶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寧波諾丁漢大學講座教授、長江學者姚樹潔受訪時說,據他估算,成渝經濟圈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與成渝城市群規劃相比,范圍縮小逾三分之二,但經濟體量仍然龐大。
成渝地區經濟可成另一臺經濟引擎
盡管中美貿易戰目前趨于緩和,但全球經濟疲軟,國際形勢動蕩,嚴重經濟危機可能一觸即發。蒲勇健認為,中國現有三個經濟增長極集中沿海地區,涉入全球化進程較深,在全球經濟的變動中曝險較高。
他認為,成渝地區經濟以內需拉動為主,工業體系相對發達,市場和人口聚集夠大,也與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戰略相結合,可成為中國另一臺經濟引擎。
他說:“從國家層面考慮,在西部把第四極做起來,這塊經濟和全球化相對有一個防火墻,可以緩沖沿海經濟可能受到全球經濟危機沖擊,使中國經濟有一個回旋空間。”
“就像大船在海里遇到海嘯一樣,它有一個壓艙石,使整個就業、科技經濟發展,不至于全部都受到全球經濟危機沖擊。”
成渝地區正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重慶和成都目前均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基地。跨境電商、整車進口、高端制造等新興業態也正快速成長。
新華社引述數據顯示,成渝城市群經濟總量已從2014年的3.76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約6萬億元,增速位居中國全國前列,經濟體量占西部地區城市群經濟總量逾三分之一。
產業“西進”步伐加速 西部環保需求值得期待
多年來一直跟蹤觀察產業轉移的半月談記者,近期在調研時發現,以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內地轉移為代表的產業轉移,正從前些年的序曲、發展階段,進入到現在的高潮時節,正從20年前的趨勢、10年前的定勢,進入到當前的大勢階段。其速度之快、勢頭之猛,正成為一種劇烈、壯闊的經濟現象。
蒲勇健預測,未來很多國家層面的戰略性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研發,可能落戶成渝地區。他說,中美近年交惡讓很多旅居西方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考慮歸國,但不愿落戶房價物價昂貴、生活節奏過快的中國沿海城市。成渝經濟圈的啟動,有望提供海歸專家所向往的就業和生活。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西部地區將成為下一個制造業高地,環境污染防治需求也有望爆發。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同時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也就是說,在交通、產業、科技、生態等方面,成渝兩地將開展全方位、更密切的創新協作。未來,兩地將共建生態聯防聯控機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中國環博會成都展被成都市政府列為“1113”重大項目
慕尼黑博覽集團是全球十大展覽公司之一,每年在德國、中國、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多個國家舉辦7個環保系列展。慕尼黑IFAT展始辦于1966年,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水和污水處理、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利用以及自然能源領域全球風向標。
2019年,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的實施,受成都市政府的邀請,慕尼黑博覽集團6月在成都開辟了首個中國西部子展——中國環博會成都展,該展被成都市政府列為“1113”重大項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9首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匯聚了來自11個國家的321家知名企業華麗亮相,在21,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集中呈現市政、工業、農村的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治理先進解決方案。為期三天的展會吸引了19,620名國內外專業觀眾到場參觀。無論是從展會規模、展商品質、觀眾數量還是展會效果來看,中國環博會成都展都已一舉成為成都乃至西部地區兼具規模與品質的旗艦環保展。
首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共集結321家國內外行業翹楚,展示市政、工業、農村領域的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治理全產業解決方案。包括成都環境、景津、先河、格瑞德、嶗應、格林曼、力合、國林、洛克、易順通、天尼威、中斯水靈、迅爾、格源、茂源、章鼓、首譽、金鑼、鑫盛、三達膜、傲江等國內知名企業悉數亮相。隨著國企資本的強勢進入環保領域,也將會涌現出更多優質企業及創新技術,企業將攜其最新產品及研發的最新技術齊聚四川成都,為西部發展提供環境解決方案,共同助推西部環保產業的提質增效。
2020年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將繼續遵循專業化、國際化、務實發展的宗旨,帶領西部環保行業進擊更高峰。革新性地幫助行業更直觀地了解國際環保行業發展的背后動力,搭上全球發展的列車,構筑中國西部環保新未來。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馮奎認為,會議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提并論”,這也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如若上升為國家戰略,將極大增強其在西部地區的增長極和輻射帶動作用,就優化國土空間結構和推動內陸地區改革開放而言,是一招大棋、活棋。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驅動能力強勁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國際都市圈所擁有的發展共性,同時將迎來生態環境保護、深化開放合作格局、一體化機制構建、城鄉要素流通融合等新的發展機遇。
成渝經濟圈范圍較小做法較務實
新華社5日發表網評解釋,名稱之變顯示中央對成渝地區日益重視。這也更加突出成都、重慶兩個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意味著兩地要加強協同發展,以自身發展帶動其他城市發展,由點及面推動整個系統,乃至西部地區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蒲勇健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過去的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覆蓋范圍很廣,牽涉很多不發達的地區,發展起來有難度。成渝經濟圈則將發展范圍縮小,先聚焦重慶和成都及它們之間走廊地區的發展,這個做法比較務實。
“分步走、分階段,先從比較發達中心的地區入手。這樣的發展比較穩定,而不是一下子很大規模地啟動。”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出臺的成渝城市群,包括四川和重慶42個市區縣,涵蓋土地面積18.5萬平方公里(逾256個新加坡大小)。重慶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寧波諾丁漢大學講座教授、長江學者姚樹潔受訪時說,據他估算,成渝經濟圈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與成渝城市群規劃相比,范圍縮小逾三分之二,但經濟體量仍然龐大。
成渝地區經濟可成另一臺經濟引擎
盡管中美貿易戰目前趨于緩和,但全球經濟疲軟,國際形勢動蕩,嚴重經濟危機可能一觸即發。蒲勇健認為,中國現有三個經濟增長極集中沿海地區,涉入全球化進程較深,在全球經濟的變動中曝險較高。
他認為,成渝地區經濟以內需拉動為主,工業體系相對發達,市場和人口聚集夠大,也與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戰略相結合,可成為中國另一臺經濟引擎。
他說:“從國家層面考慮,在西部把第四極做起來,這塊經濟和全球化相對有一個防火墻,可以緩沖沿海經濟可能受到全球經濟危機沖擊,使中國經濟有一個回旋空間。”
“就像大船在海里遇到海嘯一樣,它有一個壓艙石,使整個就業、科技經濟發展,不至于全部都受到全球經濟危機沖擊。”
成渝地區正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重慶和成都目前均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基地。跨境電商、整車進口、高端制造等新興業態也正快速成長。
新華社引述數據顯示,成渝城市群經濟總量已從2014年的3.76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約6萬億元,增速位居中國全國前列,經濟體量占西部地區城市群經濟總量逾三分之一。
產業“西進”步伐加速 西部環保需求值得期待
多年來一直跟蹤觀察產業轉移的半月談記者,近期在調研時發現,以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內地轉移為代表的產業轉移,正從前些年的序曲、發展階段,進入到現在的高潮時節,正從20年前的趨勢、10年前的定勢,進入到當前的大勢階段。其速度之快、勢頭之猛,正成為一種劇烈、壯闊的經濟現象。
蒲勇健預測,未來很多國家層面的戰略性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研發,可能落戶成渝地區。他說,中美近年交惡讓很多旅居西方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考慮歸國,但不愿落戶房價物價昂貴、生活節奏過快的中國沿海城市。成渝經濟圈的啟動,有望提供海歸專家所向往的就業和生活。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西部地區將成為下一個制造業高地,環境污染防治需求也有望爆發。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同時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也就是說,在交通、產業、科技、生態等方面,成渝兩地將開展全方位、更密切的創新協作。未來,兩地將共建生態聯防聯控機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中國環博會成都展被成都市政府列為“1113”重大項目
慕尼黑博覽集團是全球十大展覽公司之一,每年在德國、中國、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多個國家舉辦7個環保系列展。慕尼黑IFAT展始辦于1966年,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水和污水處理、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利用以及自然能源領域全球風向標。
2019年,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的實施,受成都市政府的邀請,慕尼黑博覽集團6月在成都開辟了首個中國西部子展——中國環博會成都展,該展被成都市政府列為“1113”重大項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9首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匯聚了來自11個國家的321家知名企業華麗亮相,在21,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集中呈現市政、工業、農村的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治理先進解決方案。為期三天的展會吸引了19,620名國內外專業觀眾到場參觀。無論是從展會規模、展商品質、觀眾數量還是展會效果來看,中國環博會成都展都已一舉成為成都乃至西部地區兼具規模與品質的旗艦環保展。
首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共集結321家國內外行業翹楚,展示市政、工業、農村領域的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治理全產業解決方案。包括成都環境、景津、先河、格瑞德、嶗應、格林曼、力合、國林、洛克、易順通、天尼威、中斯水靈、迅爾、格源、茂源、章鼓、首譽、金鑼、鑫盛、三達膜、傲江等國內知名企業悉數亮相。隨著國企資本的強勢進入環保領域,也將會涌現出更多優質企業及創新技術,企業將攜其最新產品及研發的最新技術齊聚四川成都,為西部發展提供環境解決方案,共同助推西部環保產業的提質增效。
2020年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將繼續遵循專業化、國際化、務實發展的宗旨,帶領西部環保行業進擊更高峰。革新性地幫助行業更直觀地了解國際環保行業發展的背后動力,搭上全球發展的列車,構筑中國西部環保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