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用戶體量:1.03億-3.84億
互聯網代表產品:博客、wiki、視頻網站、P2P下載、論壇、SNS
代表性運營工種:網絡推手、論壇營銷、事件營銷與傳播
在2005年前后,一個概念開始再一次在互聯網圈內火熱起來,席卷全球,這就是“Web 2.0”。
所謂Web2.0,可以簡單理解為是“由用戶主導而生成內容的互聯網產品模式”,為了區別于“由公司和網站雇員主導生成內容的產品模式”,稱之為Web 2.0。當然,與之相對應,后者就是Web 1.0。
1、用戶力量的崛起
承接著這一概念,在2005-2009年這個時間窗口中,有大量所謂Web 2.0型的產品誕生和興起,比如說優酷、土豆、酷六等視頻網站,比如大量的P2P下載軟件,比如豆瓣、開心網、人人網等SNS社區,還有博客。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用戶”才是創造內容的主角,而官方要做的更重要的事,則是管理和氛圍的維系塑造。
按照行業普遍認可的說法,web2.0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
看起來,在整個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突破1億之后,“用戶”們終于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盡情發揮自己無處釋放的能量和創造力,讓整個互聯網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精彩,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一時期內,“用戶”和“個體”的力量開始在互聯網世界中變得越來越大。如果說過去的互聯網世界中,信息的傳播和分發更多是以“一對多”的形式完成的,到了這一時期后,整個線上的信息分發傳播邏輯開始呈現為一種“一對多”和“多對多”并存的局面。
再具體來說,就是整個互聯網世界中,意見領袖和大眾輿論的力量,開始能夠漸漸壓過甚至引領傳統媒體。
例如說,在這一時期內,開始發生了無數自下而上產生的網絡熱點事件,例如天涯論壇的鎮壇神帖“北緯周公子大戰易燁卿”,例如胡戈惡搞電影《無極》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胡戈惡搞電影《無極》
再例如在此期間多次由網友主導發起,進而完全影響了大眾輿論導向的“人肉搜索”。
又例如說,在這一時期內,借由博客和無數網絡社區的力量,誕生了國內的第一批“網紅”,比如Ayawawa、流氓燕、木子李、當年明月、美食界的文怡……
2、運營的新要點:傳播
于是,在這一時期內,整個互聯網世界內獲取用戶的方式,又在開始悄然發生著一些改變——如果說此前2001-2005年這個階段中,大家更加看重的是“對于關鍵渠道的占據和流量獲取效率”的話,到了2005-2009這個時期內,大家更加關注的事情變成了“傳播”。即,是否能夠通過一些趣味性或是話題性的內容或事件策劃,在整個互聯網世界中借助博客、BBS、SNS等的力量,形成廣泛的傳播。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成為了線上推廣和營銷最受青睞的做法。
于是,在這段時間內,類似網絡推手、事件營銷、話題營銷這樣的一些職能也開始出現。
其中網絡推手是一群很有意思的人,他們往往由早期很多中小論壇的管理員演變而來。整個過程大體是這樣的:
人人都知道,一個論壇,一旦有了人氣,各種小廣告就會開始出現。這種小廣告極其令人討厭,且無孔不入,封也封不完,令各種論壇版主和管理員們非常頭大。
直到有一天,有一部分版主和管理員們突然開竅了:這事干嘛非得封殺不可啊,哥幾個聯合起來,開個經紀公司之類的,誰想發廣告直接找我們,我們負責給他們在論壇頂起來不得了?這個錢,賺得名正言順無比自然。
再后來,各種不同論壇的版主們也都紛紛被整合起來,這批人就成了最早的網絡營銷團隊,或者說是網絡推手。
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許多網絡紅人和熱點事件背后,從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從小月月事件到“別針換別墅”再到賈君鵬事件,其背后都少不了這群“推手”們的影子。
總體來說,在這一時期內大量產品的“用戶獲取”,確實是更依賴于“傳播”而非“推廣投放”的。
而在用戶維系方面,伴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在“用戶分級理論”,“用戶數據挖掘”,乃至“KOL管理維系”方面,都有了更加成熟的一套邏輯和做法。這方面的佼佼者,當屬貓撲、天涯、新浪等——其中,新浪在博客時代所攢下的無數名博和KOL資源,此后直接決定了新浪微博的快速崛起。
3、從“封閉”到“開放”
此外,另有一個現象在此段時間內也是值得注意的——在這段窗口期內,整個互聯網的大生態開始逐漸真正從“封閉”轉為“開放”。具體來說,這體現在包括騰訊、豆瓣、開心網、天涯等等在內的諸多SNS和社交應用都開始構建自己的“開放平臺”或是提供自己賬號體系的“開放接口”,允許外部的第三方開發者調用自己的基本用戶信息,并通過開放平臺為自己來開發應用。
對開發者們而言,此舉可以讓他們獲取用戶和接觸用戶的成本更低。而對平臺方而言,他們也通過此舉加強了自己平臺內部所提供的服務和內容,借此鞏固了平臺生態。印象中,開心網和人人網就曾依靠自己的開放平臺獲得過可觀的用戶增長。
反過頭來,這種“借助對方的平臺和用戶資源開發一些小應用來更好獲取流量與用戶”的做法,也漸漸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獲取用戶”的思路。此后,無論在新浪微博,還是微信的生態中,我們都將會看到這一做法會大量普及開來。
圖說智能化網整理加工.
互聯網代表產品:博客、wiki、視頻網站、P2P下載、論壇、SNS
代表性運營工種:網絡推手、論壇營銷、事件營銷與傳播
在2005年前后,一個概念開始再一次在互聯網圈內火熱起來,席卷全球,這就是“Web 2.0”。
所謂Web2.0,可以簡單理解為是“由用戶主導而生成內容的互聯網產品模式”,為了區別于“由公司和網站雇員主導生成內容的產品模式”,稱之為Web 2.0。當然,與之相對應,后者就是Web 1.0。
1、用戶力量的崛起
承接著這一概念,在2005-2009年這個時間窗口中,有大量所謂Web 2.0型的產品誕生和興起,比如說優酷、土豆、酷六等視頻網站,比如大量的P2P下載軟件,比如豆瓣、開心網、人人網等SNS社區,還有博客。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用戶”才是創造內容的主角,而官方要做的更重要的事,則是管理和氛圍的維系塑造。
按照行業普遍認可的說法,web2.0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
看起來,在整個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突破1億之后,“用戶”們終于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盡情發揮自己無處釋放的能量和創造力,讓整個互聯網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和精彩,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一時期內,“用戶”和“個體”的力量開始在互聯網世界中變得越來越大。如果說過去的互聯網世界中,信息的傳播和分發更多是以“一對多”的形式完成的,到了這一時期后,整個線上的信息分發傳播邏輯開始呈現為一種“一對多”和“多對多”并存的局面。
再具體來說,就是整個互聯網世界中,意見領袖和大眾輿論的力量,開始能夠漸漸壓過甚至引領傳統媒體。
例如說,在這一時期內,開始發生了無數自下而上產生的網絡熱點事件,例如天涯論壇的鎮壇神帖“北緯周公子大戰易燁卿”,例如胡戈惡搞電影《無極》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胡戈惡搞電影《無極》
又例如說,在這一時期內,借由博客和無數網絡社區的力量,誕生了國內的第一批“網紅”,比如Ayawawa、流氓燕、木子李、當年明月、美食界的文怡……
2、運營的新要點:傳播
于是,在這一時期內,整個互聯網世界內獲取用戶的方式,又在開始悄然發生著一些改變——如果說此前2001-2005年這個階段中,大家更加看重的是“對于關鍵渠道的占據和流量獲取效率”的話,到了2005-2009這個時期內,大家更加關注的事情變成了“傳播”。即,是否能夠通過一些趣味性或是話題性的內容或事件策劃,在整個互聯網世界中借助博客、BBS、SNS等的力量,形成廣泛的傳播。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成為了線上推廣和營銷最受青睞的做法。
于是,在這段時間內,類似網絡推手、事件營銷、話題營銷這樣的一些職能也開始出現。
其中網絡推手是一群很有意思的人,他們往往由早期很多中小論壇的管理員演變而來。整個過程大體是這樣的:
人人都知道,一個論壇,一旦有了人氣,各種小廣告就會開始出現。這種小廣告極其令人討厭,且無孔不入,封也封不完,令各種論壇版主和管理員們非常頭大。
直到有一天,有一部分版主和管理員們突然開竅了:這事干嘛非得封殺不可啊,哥幾個聯合起來,開個經紀公司之類的,誰想發廣告直接找我們,我們負責給他們在論壇頂起來不得了?這個錢,賺得名正言順無比自然。
再后來,各種不同論壇的版主們也都紛紛被整合起來,這批人就成了最早的網絡營銷團隊,或者說是網絡推手。
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許多網絡紅人和熱點事件背后,從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從小月月事件到“別針換別墅”再到賈君鵬事件,其背后都少不了這群“推手”們的影子。
總體來說,在這一時期內大量產品的“用戶獲取”,確實是更依賴于“傳播”而非“推廣投放”的。
而在用戶維系方面,伴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在“用戶分級理論”,“用戶數據挖掘”,乃至“KOL管理維系”方面,都有了更加成熟的一套邏輯和做法。這方面的佼佼者,當屬貓撲、天涯、新浪等——其中,新浪在博客時代所攢下的無數名博和KOL資源,此后直接決定了新浪微博的快速崛起。
3、從“封閉”到“開放”
此外,另有一個現象在此段時間內也是值得注意的——在這段窗口期內,整個互聯網的大生態開始逐漸真正從“封閉”轉為“開放”。具體來說,這體現在包括騰訊、豆瓣、開心網、天涯等等在內的諸多SNS和社交應用都開始構建自己的“開放平臺”或是提供自己賬號體系的“開放接口”,允許外部的第三方開發者調用自己的基本用戶信息,并通過開放平臺為自己來開發應用。
對開發者們而言,此舉可以讓他們獲取用戶和接觸用戶的成本更低。而對平臺方而言,他們也通過此舉加強了自己平臺內部所提供的服務和內容,借此鞏固了平臺生態。印象中,開心網和人人網就曾依靠自己的開放平臺獲得過可觀的用戶增長。
反過頭來,這種“借助對方的平臺和用戶資源開發一些小應用來更好獲取流量與用戶”的做法,也漸漸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獲取用戶”的思路。此后,無論在新浪微博,還是微信的生態中,我們都將會看到這一做法會大量普及開來。
圖說智能化網整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