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在手機和通信基站芯片中面臨的局面類似,在我國龐大的工業基礎設施中,如城市地鐵、電力電網、機場港口、排水供氣等,采購的成套工控系統及網絡設備仍然被國外產品所壟斷。以地鐵建設為例,其通信和機電系統中的工業交換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傳感器等主要工業控制設備,仍在首選羅克韋爾、霍尼韋爾、西門子、施耐德等國外品牌。主要的地鐵信號系統(CBTC)集成商,如上海卡斯柯、交控科技、浙大網新、自儀泰雷茲、南京恩瑞特等,其網絡系統中的核心交換機只在美國赫斯曼和臺灣摩莎兩個品牌中選擇。這些國外廠商憑借其全球品牌影響力、進入中國較早、甚至利益鏈等情況,形成了目前的市場壟斷局面。
一顆小小的芯片就足以讓一家中國500強企業一夜之間陷入癱瘓,如果這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的信息系統出現了安全問題,將有可能使國家陷入災難。這并非危言聳聽,類似事件正在頻繁發生,例如:
2010年,伊朗政府約3萬個網絡終端感染“震網”,病毒攻擊目標直指其核設施。
2012年,西門子旗下的工業網絡交換機廠商羅杰康,披露了其網絡“后門”,由此外方可以監聽甚至劫持工業系統的控制權。我國新建的多個數字化變電站及多個核電項目受到影響,核心控制系統的補丁升級工作甚至延續至今。
2013年12月,北京地鐵13號線因國外廠商的信號系統出現故障,上地站改為人工電話通訊指揮列車進出站,致使早高峰地鐵運行癱瘓達1個小時之久。
2016年,俄羅斯工控安全團隊通過互聯網公布了一份工業控制設備默認密碼清單,涉及西門子、施耐德、赫斯曼、摩莎等48家廠商的134款工控設備。黑客可利用該清單獲取工控設備的操作權限并實施非法攻擊。
2018年4月,多家媒體報道,工業路由器摩莎EDR-810曝17個嚴重漏洞。
上述事件表明,國外產品并非絕對可靠,存在的后門、漏洞等信息安全隱患卻未能引起國家和相關單位足夠重視。依賴于國外工控和網絡產品構建工業基礎設施的信息系統,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甚至存在著嚴重的國家信息安全隱患。以地鐵舉例來說,截止2017年底,我國已開通運營的城市有34座,運營里程總數達到5021.7公里,位列世界第一,還有23座城市已獲批復正在建設過程中。僅在北京,每年乘坐地鐵出行的乘客數量就超過37億人次。如此大的客流量,如果其信息控制系統出現安全故障,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然而,令人感到困惑和遺憾的是,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仍然過分信任國外品牌、排斥國產品牌。在某些項目招投標中,甚至存在指定國外品牌、故意設定不合理條件限制國產品牌的情況。有媒體在報道《從國產大飛機到沈陽地鐵,國產制造該如何崛起》中提到,“2017年的沈陽地鐵9號線一期工程綜合監控項目招標書中,劃定PLC、交換機、傳感器、繼電器、防雷保護器等產品可選擇的品牌全部為西門子、霍尼韋爾、魏德米勒、菲尼克斯等國外品牌”。無獨有偶,在沈陽地鐵10號線、常州地鐵1號線、重慶地鐵4號線等項目中也頻繁發生類似情況,這是典型的產品歧視行為。這既違反了我國《招標投標法》的有關規定,也助長了國外品牌控制市場、排斥和打壓國產品牌競爭的不良風氣,還容易滋生腐敗和權力尋租,損害人民利益和國家聲譽,更給國家的信息安全埋下了隱患。
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國外品牌造成地鐵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城市軌道建設方面的投入已達1.3萬億,“十三五”期間總投資規模有望超過3萬億。在地鐵建設的各項成本中,使用國外產品最多的當屬機電設備和通信信息系統,約占整體投資額的20%,每年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雖然其投資金額并不是各項成本中最大的,但相比其他如土地征用、土建工程和車輛采購等,卻是利潤最為豐厚的部分。通常國外設備價格較國內同類產品高出一倍,這不僅使國外廠商攫取了暴利,更大幅抬高了建設的整體費用和后期維護維修的成本,增加了地方財政壓力。
無論從信息系統的安全可控,還是節約基礎建設投資成本方面考慮,都應積極扶持該領域中具有自主可控產品和技術研發實力的創新型民族企業,這才是利國利民的根本舉措。
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科學、實戰經驗豐富的民族品牌,其產品和系統在多年的系統運營和運維過程中,已證明他們完全有能力扛起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中國制造”的大旗。但在招投標中,民族企業經常遇到不公平競爭的排擠,也受到國外廠商在知識產權和國際標準等方面設置的阻礙,這導致國內企業在軌道交通工控領域缺少龍頭企業,尚未培育出國際知名品牌,影響了民族企業的良性發展,更延緩了我國完全掌握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進程。
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應該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扭轉觀念,消除各種不合理的人為壁壘,讓各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公平地受到法律保護。
其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網絡安全法》涵蓋的范圍和具體內容應當延展到對工業基礎設施,尤其是軌道交通的工控設備、工業網絡、工業信息系統等保護中去,切實保障“中國制造2025”和“兩化融合”國家戰略的實施落地。
最后,政府更有規劃地在稅收、人才培養、產品研發、基地建設、金融支持等方面對民族品牌予以支持,幫助國內企業彌補與國外企業在競爭中的短板。
我們的發展強國之路不能依附于他人,唯有掌握核心科技實力,才會讓“中興事件”不再上演。
來源 | 中國商業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