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與咨詢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
根據協會統計,儀器儀表行業多家上市企業的中報業績預告已相繼出爐,哪些分行業表現“亮眼”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工業用傳感器領域的情況,如有疏漏之處,歡迎在留言中補充,一起來看看吧!
01
基康儀器
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4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人民幣3,051.52萬元,同比增長35.81%;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43%,比上年同期增加0.53個百分點。報告里提到報告期內,公司把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持續增長的機會,進一步加強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智能監測終端產品營業收入保持增長。公司正在實施的安全監測物聯網解決方案及服務項目驗收完成的項目同比減少,同時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市場投資波動的影響,安全監測物聯網解決方案及服務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02
柯力傳感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746.8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0.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003.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0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9,457.3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99%。從重點工作和任務的完成情況上來看,報告期內,公司在以下幾個重要領域加快推進,不斷取得突破。報告里提到報告期內,公司錨定傳感器平臺、傳感器、物聯網設備三大板塊,以深圳和長三角地區為主,加快投資布局步伐,先后投資了多家企業,重點跟進和儲備了一批光電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高端力學傳感器,加快從單一物理量傳感器企業向多物理量傳感器融合的平臺型企業的轉型發展。搶抓機遇,積極圍繞機器人及相關傳感器產業,在自主研發、對外合作、投資布局等方面發力;效益優先,緊緊圍繞產品結構調整和供應鏈體系優化,降本增效。
03
中航電測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7,286.04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31%;實現利潤總額11,056.16萬元,同比下降22.4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076.67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9.28%。報告里提到2023年上半年,公司雖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科研生產任務有序推進,智能裝備、部隊檢測、工業軟件等戰略新興和種子業務呈現良好增長勢頭,但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帶來的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收縮,公司傳感控制等核心業務經營業績不達預期;由于軍品增值稅改革及價格政策調整等因素,航空軍品業務受到較大沖擊,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同時,智能交通業務受公安部深化“放管服”改革政策的影響仍在持續,乘用車檢測行業繼續萎縮,對公司上半年整體經營業績造成了較大影響。
04
理工光科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552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4.0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42.03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6%。報告里提到2023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市場需求下行、增長動能不足,部分工程類項目執行進度緩慢。面對這種情況,公司堅持“立志向、拓增量、做精品、提質量、建隊伍、強管理、防風險”的總體工作思路,積極謀劃經營發展具體路徑措施。在市場拓展上,積極參加重要行業論壇和會議,努力拓展戰略合作渠道,擴大新場景應用試點,公司行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在產品研發上,不斷豐富自有產品系列,提升平臺系統算法功能,面向不同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得到進一步完善;在內部管理上,從源頭加強項目風險控制,嚴格“兩金”壓降,精細預算費用管控,積極推進降本增效,公司經營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05
蘇奧傳感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713.5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96.6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03%。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總資產為271,633.76萬元,同比增長10.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186,822.65萬元,同比下降1.16%。報告里提到2023年上半年,伴隨著國家補貼政策退出、年初以知名頭部新能源車企挑起的價格戰、國六B排放標準的推行等一系列壓力及挑戰,行業結構加速優化,產品競爭格局也將迎來新的變化,預計汽車產業將完全進入市場化時代。受整體車市的影響,同時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壓力,公司不斷開展各類降本增效活動,從單個產品的效率提升到產線自動化提升,從產品價值工程分析到全范圍的成本攻堅,從人效提升到薪酬激勵,全面持續提升了公司成本競爭力。在產品轉型方面,實現推進產品端到端產品開發全過程規范化,全面加速預研產品的規劃及進度,并不斷通過管理轉型,持續開展對標學習、總結復盤,推動各模塊能力建立;開展項目改進,系統補齊短板;持續優化組織架構和干部隊伍;持續輸出各類價值觀優秀案例,引導企業文化持續、有效落地。力爭從成本、產品、管理三方面實現公司規范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06
必創科技
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40,643.5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31%;其中光譜儀器分產品實現營業收入24,471萬元,同比增長13.41%,智能傳感分產品實現營業收入11,963萬元,同比增長50.7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32.07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7.1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18.05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4.44%;公司重組合并子公司卓立漢光資產增值部分結轉成本及計提折舊攤銷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約435萬元,限制性股票激勵費用攤銷約1,256萬元,疊加原材料價格波動等綜合影響,導致凈利潤未能與收入實現同步增長。報告里提到智能傳感領域,公司重視產品易用性和可靠性,引入機器學習技術平臺,持續優化迭代智能傳感器核心技術,保持綜合技術優勢的同時朝著無線化、微型化、智能化等方向進行創新。聚焦工業過程監測、油田數字化、智慧水利水務、冷鏈物流及智能裝備等場景,根據行業應用需求的變化持續升級產品、優化生產工藝,動態調整供應鏈,從技術和價格兩方面提升綜合競爭力。
07
航天科技
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盈利:2,200萬元到3,0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2%至46.07%。業績變動原因說明本報告期內,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同期上漲,主要原因為隨著全球汽車主要市場的需求逐步恢復,公司境外汽車電子業務訂單復蘇,收入和利潤有所增長,且匯率變動使境外經營單元匯兌收益增加,從而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08
四方光電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767.01萬元,同比增長14.11%,主要系醫療健康、環境監測領域市場份額提升,車載傳感器、高溫氣體傳感器、超聲波燃氣表及其模塊持續擴大產出,同時空氣品質領域有所下滑,兩者疊加導致公司業績整體上升所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76.18萬元,同比增長1.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6,992.38萬元,同比增長3.7%,主要系營業收入增加導致利潤增加所致。
09
光格科技
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2,844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20%;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985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87%;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822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76%。凈利潤的增幅略小于營業收入的增幅,主要系公司在報告期內加大研發人員的引進以及加強市場開拓的投入所致。報告里提到報告期內,公司在電力電網、海上風電、市政綜合管廊等領域持續加大市場拓展,持續深耕行業客戶需求,豐富產品種類和功能,優化產品性能和產品結構,增加更多產品附加值,解決更多客戶的痛點需求,加強客戶認可度,保持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公司積極開拓探索以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為核心的資產數字化運維管理系統在石油石化、交通、新能源陸上風電、儲能、建筑物結構健康、熱力管網等新行業、新場景的應用,取得積極成效,形成有效的行業解決方案,并有訂單持續產生,為公司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奠定良好基礎。在石油石化領域,公司積極開拓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在油氣管線泄漏監測和防外破監測、LNG罐體珍珠巖沉降監測、油罐、場站、煉化廠內設備設施的監測運維等場景下的應用解決方案;在港口交通領域,公司積極投入資源,探索高速公路智慧運維、道路邊坡沉降、橋梁隧道的結構健康等場景下的應用,解決方案等。
10
奧迪威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485.74萬元,同比增加15.96%;營業成本13,029.72萬元,同比增加8.38%;實現凈利潤4,134.44萬元,同比增加49.62%。截至6月30日,公司總資產為102,688.69萬元,比期初增長7.47%;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股東權益為90,905.26萬元,比期初增長3.28%。報告里提到隨著“十四五”期間發展5G、物聯網的戰略地位逐漸明確,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唯一功能器件,未來市場規模還將逐步擴大。傳感器廣泛應用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其中超聲波傳感器在汽車電子、智能儀表、智能家居、消費電子以及健康醫療等領域應用較為廣泛。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加速滲透和ADAS系統(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進一步應用,車載傳感器行業也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在汽車領域,超聲波傳感器精度高、靈敏度高、適應性強及成本更低的優勢,在短距離感測條件下是不二之選。
11
漢威科技
公司上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09,284萬元,同比下降7.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993萬元,同比下降51.52%;剔除股權激勵的影響,歸母凈利潤為7,428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2.40%。但總體來看,公司所處的傳感器及物聯網行業發展趨勢仍穩中向好。
報告里提到
報告期內,公司搶抓宏觀政策的重大調整機遇,積極提振信心恢復生產。一方面,新年伊始,公司即加大各項業務投入,加強銷售開拓力度,積極參加行業各種展會,尋求實現快速成果轉化和業績產出,但受地緣政治沖突及逆全球化不斷升級等綜合因素影響,宏觀經濟恢復速度及下游需求低于預期,短期公司積極投入帶來的費用增長與業績產出并未形成正比。另一方面,近年來公司一直在積極優化整合資產結構,推動公用業務板塊剝離出表,鄭州漢威公用事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已完成出表,因此較去年同期形成了一定的業績缺口,對本報告期業績產生了較大影響;漢威智源(高新供熱)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各項出表工作,受此出表事件、以及房地產調控等不利因素影響,管網代建、運維等業務開展緩慢,報告期內漢威智源出現了較大幅度業績下滑,給集團公司整體業績帶來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