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行業產品國產替代趨勢明顯。近年來,國內工控廠商的研發能力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獲得了進口替代方面的很多機會。根據 MIR 睿工業數據,2021 年在中國低壓變頻器、伺 服、傳感器、小 PLC 市場中,本土品牌份額均有提升,以伺服市場為例,本土品牌市占率 由 2016 年的 27.6%提升至 2021 年的 43.3%。
國產品牌 VS 海外品牌
產品對比:海外品牌產品線更加完備;國產品牌廣度提升,整體性能逐步接近海外產品。
從產品線角度來看,海外品牌由于積淀更加深厚,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多個綜合型工 業自動化行業巨頭,產品線覆蓋面更廣一些。而國產品牌近幾年發展較快,企業產品線逐 步擴張。以匯川技術為例,其產品覆蓋了變頻、伺服、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人機交互、傳 感器、電機、CNC 控制器、工業機器人等,產品線廣度逐漸提升。
從性能和價格層面分析,國產價格相對較低,同時性能與海外相接近。以伺服系統為例, 國內伺服系統與海外差距縮小,價格相對較低。伺服的性能主要觀察四個指標,編碼器精 度、電機過載能力、最高轉速以及速度頻率響應的能力。對比國內外伺服性能可以看出, 松下綜合表現較好。國內廠商方面,匯川優勢明顯,各項指標與安川接近,不過價格上國 產更具優勢。總體來看,國產伺服在中低功率上,基本與海外處于同一水平線,產品性能 接近海外水平。
服務對比:國內響應速度和定制化更好,交付較為及時
供應鏈短缺情況下,海外廠商多次漲價。2021 年以來,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提升明顯,但 自動化廠商卻飽受原材料漲價、上游芯片供應影響,面對成本變高、訂單眾多、供貨周期 變長等壓力,2021 年以來多家企業漲價,以 2022 年為例,海外頭部自動化企業多次漲價, 單次漲價幅度較高,國產品牌性價比提升。
MCU 等交期拉長。參考芯八哥數據,從工控類 MCU 市場來看,在正常情況下的交期基本 在 14-20周左右,供貨周期自 2020Q2 開始逐漸拉長,2021Q4 開始,頭部大廠中德儀、瑞 薩、NXP、ST、英飛凌交期均進一步拉長,到 2022Q1 部分工控類產品最長交期超過 52 周。同時部分海外自動化大廠拉長交付周期,以西門子為例,2021 年末上調了部分產品的 交付。在海外元器件交期拉長的情況下,國內品牌競爭力有望進一步提升,國產替代進度 有望進一步加速。
相比海外品牌,國產企業響應速度和定制化能力成優勢。國產品牌具有較強的響應的能力 和定制化能力,相比海外企業有以下四大優勢:1)緊跟碳中和、先進制造等國家戰略,重點攻略新能源鋰電、光伏等行業。2)營銷模式上,本土公司營銷理念更為貼合市場需要。3)供應鏈方面,本土公司應對更加靈活。4)本土公司產品研發緊跟市場需求,產品迭代速度快,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