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儀公司組織了新一輪的FMEA培訓。
在任何一個產品的設計階段,設計師難免會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將來都可能成為隱患。因此,由全體工程師對產品的子系統、零件以及各個生產工序逐一進行分析,找出潛在的隱患(失效模式),并推演其可能產生的后果,就可以預先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隱患,從而大幅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這種“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即是FMEA(漢語讀音“飛馬”)。
TOYI的智能模塊、電動執行器、電動閥門等產品之所以在市場上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最重要的秘訣,就是用好了FMEA。
最早提出FMEA思想的人已不可考,在中國唐代孫思邈的書中就已寫道:“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意思是:我們越多把力氣花在預測和發現隱患上,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少,也就越不容易后悔。
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Grumman飛機公司在設計戰斗機的操控系統時,使用了FMEA思想進行分析,雖然當時只想到了分析失效模式,并未作影響分析,但用了一半FMEA設計出的操控系統依然效果極好!
到了60年代,NASA將FMEA用于航天器的設計,成效更加顯著,為阿波羅11號的登月任務鋪平了道路。到了60年代末,FMEA方法廣泛被人們接受,甚至汽車、電動閥門、醫療設備等民用工業領域都開始用起來。
進入70年代,美軍頒布了MIL-STD-1629標準,明確規定了對系統進行FMEA的基本方法。
中國工業領域正式開始普及FMEA是在80年代,國防科工委于1985年10月發布《航空技術裝備壽命和可靠性工作暫行規定(試用)》,肯定了FMEA的重要性。1992年,我國正式頒布了FMEA的國家標準(GB7826)和國家軍用標準(GJB1391)。
由于智能模塊、電動執行器、電動閥門需要長時間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工作,任何的失效都會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事故,所以顧客對這些產品最大的需求就是可靠。
如今,更加完善的新版FMEA已問世,東儀公司全體工程師都參加了培訓,并對新老產品進行了更嚴格的失效模式分析和影響分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東儀設計生產的所有電子產品都會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