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重慶市偉岸測器制造有限公司為工業過程控制和能源計量提供專業的自動化測量儀表。豐富的產品用于壓力、差壓、流量、熱量、冷量和液位的測量。應用領域包括:能源、電力、供暖、石油、化工、航空、艦船、水泥、建材、制藥、中央空調、家庭自動化等行業。本文作者作為偉岸測器的創始人和董事長,在企業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同時也經歷了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快速發展。作者以自身歷程表達了對中國儀器儀表企業發展的思考和探索——企業只有不斷戰勝自我,才能求得新生!
思索一 如何增加企業壽命?
“世間多是垮掉的企業,少有垮掉的行業。行業的最先進入者和行業暴利的獲得者往往不是這個行業的最終成功者。以前一不小心就發財,現在一不小心就破產。”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生命周期,研究企業壽命是一件很有意思但又常常令人冒冷汗的事情。有這樣一組數據: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40歲;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2.9歲。企業從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的成功率是30%,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則只有15%,故有富不過三代之說。保持原名活過500年的組織目前全世界只有85個!其中70個是學校,15個是宗教團體,沒有一家是企業!
世間多是垮掉的企業,少有垮掉的行業。許多紅極一時的企業,最終都像流星一樣隕落了;“太陽神”下山,“安然”安息,“雷曼”不再……企業雖然死了,但他們所在的行業依然紅火。
儀器儀表行業也一樣,30年來,我們看到了許多企業的生生死死。行業的最先進入者和行業暴利的獲得者往往不是這個行業的最終成功者。以前靠膽量、點子、關系、運氣而“一不小心就發了財”,但現在是一不小心就破產。在今天變化莫測的儀器儀表行業里,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客戶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理性。是一味盲目隨著外在環境變動或刻意在乎別人怎么議論來保證生存。還是冷靜下來,理性分析并抓住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的本質,尊崇企業的經營邏輯,帶領整個團隊專注、堅持、負責地去做好企業,將儀器儀表事業進行到底呢?
思索二 如何提高競爭力?
“任何行業的暴利時代總會過去,每當潮水退去,誰是光屁股將一目了然。而原有的好時光使我們容易形成群體性錯覺,進而形成慣性依賴,抵制變化。”
每個產業和其中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發展的商業哲學和邏輯,哲學和邏輯如同樹根,決定著產業和企業的成長極限。
從指南針的發明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乜葱袠I發展道路,不難發現沒有激動人心的品牌,沒有品牌影響力就不會有附加值。
客戶的需求在變,企業以我為中心的夜郎自大只能是死路一條。今天的中國儀器儀表企業應該以技術驅動、品質驅動到客戶驅動的全面升級。原來純粹以“銷量”為唯一衡量標準的一線、二線品牌之分終將成為歷史,建立差異化的品牌門檻才是必由之路。就像我們今天不能說YOKOGAWA就比Honeywell差一樣。差異化的本質就是品牌鮮明的個性積累,本質就是企業在工程師導向文化、品質導向文化或時尚消費導向文化沉淀方面的側重點的不同。誰先在某個領域占據客戶的心智資源,誰就是那個領域的老大。
任何行業的暴利時代總會過去,每當潮水退去,誰是光屁股將一目了然。儀器儀表行業“臺風來了,連豬兒都會飛”的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而原有的好時光使我們容易形成群體性錯覺,進而形成慣性依賴。當這一天真的要變化了,習慣了舊環境的人就很容易變成既得利益者,抵制變化。慶幸的是偉岸一出世就面臨著“苦日子”的激烈競爭,微利使人進步,暴利可能使人落后!持續追求管理的優化、職業化將是我們永遠都做不完的功課!那些使我們體驗到活下來不容易的痛苦必將植入使我們強大起來的基因。
思索三 如何抓住市場需求?
“只有落后產能、產品的過剩,沒有需求的過剩。不斷戰勝自我才能求得新生,歸根結底,就是要為服務客戶而活著,要為客戶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活著。”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今天的產能過剩不代表需求過剩。實際上,只有落后產能、產品的過剩,沒有需求的過剩。比如我們5年前就看中了高品質壓力/差壓變送器市場還是一片藍海,然后堅定不移的投入。毫無疑問,今天我們在這個領域的人才培養、產品線布局、展覽推廣、文化沉淀已經建起了門檻。在2009年我們的高性能SST3壓力/差壓變送器一次通過GJB-151A(國軍標)試驗,并安裝在我國國產戰艦上馳騁于“亞丁灣”,就是證明。
面對各種議論,當別人說我們好的時候,我們要牢記福特老先生的話:“每一次我聽到別人說我成功時,都像聽到一次悼詞。”當別人說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檢視自身,真正把批評當作一次發現和改正錯誤的機會;當我們聽不到公司內外任何聲音的時候,我們要記住李鴻章的話:“當周圍萬籟俱寂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企業只有不斷戰勝自我,才能求得新生。歸根結底,我們不是為了議論而活著,我們是為了服務客戶而活著,我們是為了給客戶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活著。
儀器儀表行業30余年,環境變化非???。在這個唯一不變就是變化的時代,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在企業內部,對企業愿景、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干部員工多一些責任,少一點幻想,安安靜靜的把小事做好,才是一種真正值得倡導的精神。
做企業終究是一場長跑,肯定會有階段性沖刺,但最后比的是耐力。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穩步前行,雖然辛苦,但這才是真的踏實。